國際產業動態
眼科市場契機 新一代非侵入性治療趨勢
2021-08-04

來源:生策會編譯

眼科在整個生技醫藥圈裡屬於小型的利基市場,但在過去一年半裡受到投資人青睞。這個市場裡的小型公司看到了機會,創新、患者變多,以及一些大型製藥公司在眼科市場受挫等,帶動了這些機會。― Demy-Colton Virtual Salon Series Ophthalmic Drug Delivery: Eye on Innovation

來自以下公司的與談者發表他們對於眼科市場的看法:

OcuTerra 正在開發一種治療視網膜疾病的顛覆性、非侵入性的新藥OTT166,目前仍在第二期臨床試驗中。執行長Kerrie Brady表示:「OTT166是一款能夠調節會引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因子的眼藥水。透過早期的非侵入性治療,醫生可以觀察和治療,而不是觀察和等待。」

Ashvattha Therapeutics 則在開發治療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AMD) 的羥基樹枝狀化合物療法 (HDT),可在家中進行。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Jeffrey Cleland博士預測:「HDT將於明年進入臨床。HDT可在投藥後精準的針對巨噬細胞和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 (RPEs) 發生作用。」

Ocuphire Pharma 研發的老花眼藥物Nyxol®正開始第三期臨床試驗。執行長Mina Sooch解釋:「Nyxol® 能改善夜間視力,包括因雷射近視手術或老化引起的眩光和光暈問題。因為它縮小瞳孔直徑,所以也相對提高了對比度和敏感性。在二期試驗中,61%接受治療的患者在治療1小時後近視度數改善程度達3條線(three lines)或更多。所以Nyxol®可以降低一些老花眼鏡的需要。」

Pixium Vision 是這裡唯一的醫材公司,專門開發腦機介面技術 (brain-machine interface technology),透過視網膜植入物、特殊眼鏡和電腦,來恢復黃斑部病變患者的視力。發表在《自然》和《眼科》雜誌上的論文顯示,這種被稱為PRIMA的仿生視覺系統(bionic vision system) 在臨床試驗中恢復患者達一定程度的中心視力,儘管視盲仍能閱讀電腦螢幕上的8級字體。總經理兼執行長Lloyd Diamond表示:「如果沒有我們的技術,他們就無法閱讀或看清楚人臉。感覺像是”星際迷航”,但真實發生了。我們計畫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申請歐盟CE認證。」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是許多公司一大目標。這種病變是使青壯年族群失明的主因,預計到2030時發病率將翻倍。然而,目前的照護標準停留在"觀察和等待",缺乏有效的早期介入治療,就算之後接受治療仍是很重的負擔。比較常見的治療是眼球玻璃體內注射。

無論是透過植入物、儲存器(reservoirs)、儲存技術、基因療法及更常見的局部、口服和其他給藥方式,生技製藥公司在尋找可以儘量減少侵入性治療的方案。

Ocuphire Pharma執行長Sooch指出,小分子VEGF抑制劑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法,但涉及安全性、視力和全身性反應。「因此,我們公司在開發用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黃斑部水腫藥物APX3330時,採取了不同的方法。」這種藥錠每天服用兩次,作用為減少異常的血管增生和發炎。

OcuTerra執行長Brady指出FDA在2016年已批准人工智慧用於診斷上。雖然AI已被應用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然而可用性和監測也是問題。「有了機器學習和AI輔助,現在這類病患已經可以在家醫診所利用智慧型手機診斷出來。」

創新療法一日千里,策略合作的興趣也跟著升溫。「主要是因為大型藥廠的視網膜計畫受挫,留下了一個很大的缺口,讓其他公司有機會填補缺口。」

Sooch舉例,老花眼特別受到關注。

商機是全球性的,和人口老化、以及愈來愈多人盯著電腦螢幕有關,也包括孩童。

Sooch表示中國在策略合作方面有很大的興趣。Pixium Vision執行長Lloyd Diamond之後也提到中國主要的興趣是併購。

Brady指出通過主管機關核可也不能保證產品上市表現。合作夥伴和投資人真正感興趣的是可以發揮臨床價值的差異性產品。在這一點上,「各公司利用去年 (投資人目光都放在COVID-19時) 進一步發展他們的產品、建立更好的價值。」

現在這些公司無論在合作或併購上也更有信心。

Pixium Vision執行長Diamond:「這些投資人當中許多只是一般投資人。過去18個月,我們從美國一般投資者募資了超過2,500萬歐元。總部在法國的我們兩年半前還吸引不到投資者。」

Diamond解釋說差別在於生命科學領域的投資人都把重心放在COVID-19,留下的缺口就由一般投資人填補,也為一些在非主流投資標的的公司提供機會。

資料來源:Ophthalmology Companies See Global Opportunities for Next-Gen, Non-Invasive Therapies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