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從食安事件的忙與盲 反思食安管理作為
2014-09-12

從食安事件的忙與盲 反思食安管理作為

從2011年的起雲劑(塑化劑)事件、去年的食油掺假事件,到上周爆發的劣質豬油(餿水油)事件,每發生,不僅衛福部忙著說明和公布清單、加強取締,媒體更忙著每日一爆、搶獨家,專家們也忙著分析危害、解釋機轉,業者更是忙著澄清、下架和道歉。結果卻是讓民眾更盲,對食品、對政府、對企業信心盡失,三年中連三波的重大食安事件更將臺灣引以為傲的美食文化和國際形象損於一夕,國家經濟恐漸失盲!臺灣擁有許多甚具特色且苦心經營的知名百年老店,建立不易卻受食安事件波及而傾圮,實令人不捨,加之代表底層生命力和國人每日生活所需的微型攤商也受創,再如此下去,我們還要付出多少代價?臺灣還剩下甚麼可以傳頌後世?

回顧2011年塑化劑及2013年油品摻假事件時,生策會立即邀集20多位臨床、公衛、毒理、藥理、食品科學等專家共同研議,提出五項政策建言及食品風險管理六個執行要項,衛福部當時即快速採納並列入全國食品安全會議正式推動、展政策決心。然而,食安問題仍再發生!追根究柢來看,臺灣食安問題已不缺對策和方法,但是真正能落實執行者少,加上每次事件發生即充斥口水謾罵,不但使問題失焦,也不利理性切中盲點對症改善。當前應亟思如何快速自此次事件中匡正源頭管控、有效遏阻不法,具體作為如下:

一、本次事件始作俑者係為上游源頭如順德、大眾和強冠等業者,應予以重罰警惕,以杜絕不法,唯有針對源頭違法業者從嚴落實執法,斬斷食安禍源,方能協助中下游數十萬家食品相關業者降低風險、免於受害。

二、其次將食安事件提升為國安層級,並立即責由法務部成立常態性食安檢調專責小組,在不增加政府人力和經費負擔下,開展具有搜索實權的查緝工作,同步設立高額檢舉獎金,讓此次拖延4年才偵破、導致全國多食700多噸餿油的類似事件可於舉發時立即啟動偵查,快速遏止食安危害之擴散。

三、中長期仍期待政府慎重思考跨部會分工釐清與共同擔責,中央與地方、行政與司法密切合作,共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如此次事件中環保署及地方環保機構應負起廢棄食品回收管理及環境汙染,嚴禁流入食物鏈等責任;農委會則應強化農漁畜牧生產環節之管理;衛福部則加強食品原料管控及確保各項食品安全等;經濟部則查察非法工廠;教育部則查管學校供食源頭。唯有透過跨部會各司權責卻又合作共議,方能多方面防堵食安不法情事,減少灰色地帶,提供全民食品安全保障。

四、自國外經驗做法觀之,政府應退出安全標章認證系統第一線,而輔導由具公信力之民間法人自主執行並負責,以免流於形式及受關說之累,如此政府與民間既相輔相成又分責合作,方為上策。

重大事件發生後確須咎責,但不應於查明前無限上綱謾罵指責,首應集中全力查辦禍源,其次再明確依分層負責原則針對權責單位和失職人員進行懲處,而非任意諉過逼退,此無益於解決問題根本,亦恐損抑人才,不利於惜才以為國家發展之用。當前臺灣各界瀰漫批評謾罵氛圍,對民眾、對政府、對企業、對經濟及對未來皆非為正向影響。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我們期待各界能夠儘快自爭議紛亂中沉澱、冷靜,讓政府立即展現具體作為,還民一片安穩的天。

(以上內容見報於9月12日工商時報A6版)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