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生技新視野-新藥研發人才 藥廠的命脈
2009-08-31

【工商時報】2009/8/31

 
根據知名市場行銷服務公司IMS Health 2008年報告,全球生物科技蛋白質藥的營業額在2007年超過750億美元,且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全球成長。加上人類壽命加長,平均生活水準提高,及渴望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生技業的前景絕對是看好的。

為免傷及無辜受試人,在發展新藥的過程中都有嚴格法規層層控制,對藥物的效能及安全性必須先後在動物及臨床人身上進行逐次擴大及長期的測試,也因此,生技業耗財費時,失敗率也高。
一個新藥從開始動物實驗,先後完成三階段的臨床人體試驗,生產製造,到核准上市,少則5年,超過10年也是常有的事。在這上市前的5~10年間,每年的花費在數百萬到千萬美元間,愈往後期,花費愈高。同時生技公司的淨值也隨著燒錢而逐年降低。

但一個公司長期不賺錢,甚至沒有營運收入,不代表它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機會。這是生技產業與其他產業非常不同之處。以歐美的生技股為例,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也創造出不少極為成功的案例,在目前上市的數十家生技新藥公司中,九成以上從未有過營業利潤。在歐美的創投,股票分析師,甚至一般散戶已懂得根據生技公司在各個臨床試驗階段的成敗來評估藥物的產值。雖然這種在藥品上市或與其他企業結盟以前的產值,無法正確的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但在評估生技產業投資時,仍有一定模式可尋,未來筆者將逐步解說。

國內的生技新藥產業目前在起步階段,政府也建立相關法規,也積極參與投資。如何招募專業人才及取得民間資金是目前開展生技產業的兩大挑戰。

台灣長期以來,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做研究的人才及成果都有一定的水準。相對之下較缺的,也明顯的未被重視的是新藥發展的人才。在開發過程中,一個錯誤的策略或試驗設計,可讓公司多花好幾億,並倒退兩三年。尤其台灣本身的市場過小,新藥的開發必須著眼於歐美日等主要市場。因此藥物的發展須完全符合國際共同標準。大部分的臨床試驗還得在國外進行以符合不同人種可能對藥物有不同反應的考量。但在這方面有大批學經歷豐富的人任職於歐美公司的中高管理階層。但這些長期在國外的專業人才已習慣外國公司的實事求是,績效掛帥的工作方式,與國內公司的文化有一段距離。如何建立管道吸引這些人才參與國內生技業的發展,政府在策略上該給予優先考量。以台灣的經濟環境及教育水平,對發展生技產業相當有利,成功機會很大,是一條該走的路。(作者為中裕新藥執行長)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