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生技產業發展趨勢
主講人:賴博雄 演講摘要
大陸發展現況
亞洲地區已是全球健康事業的主戰場,新興的消費者對醫療健康的認知與需求提高,均使該地區的醫療健康市場相對的充滿活力與潛能。特別是大陸,中國社科院發表2010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 藍皮書: 中國城鎮化率在2009年為46.6% ,預估到了2015有52%, 2030將達到65%,城鎮化規模全球第一。隨之而來的包括 “缺乏品質、不協調、不和諧; 城中村、垃圾圍城“等等的可能性,代表著中國未來的醫藥衛生服務的重大需求。
北京國際金融論壇主席成思危也在Summer Davos論壇中表示:「 中國未來的工業革命是在新能源領導下的能源革命。2005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給中國帶來的環境成本,佔GDP的34.5% ,而當年只實現了14%的GDP增幅。中國須淘汰落後產能,發展戰略新興產業與先進生產性的服務業: 生技、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新材料、與三網融合。長線利多: 人口老化、解除一胎化、與內需消費。」再再說明大陸市場未來成長力道不容小覷。
然而在2008年,大陸的醫保(意即台灣的全民健保)占GDP僅4.5%若對照台灣6%的覆蓋情況,那麼大陸還有1.6倍的成長空間。有鑑於此,中國大陸2009~2011年投入一兆一千億人民幣進行醫療改革,比起原本的預算8500億還要高出許多,重點為擴大醫保補助、基礎醫療建設和公立醫院改革。可預期未來醫院點數增加、醫療器材汰舊換新,將帶動中國醫療器材市場年成長達11%,高於產業均值6%;另一方面,生活水準提高、老年化社會形成中國保健產業年增率成長達20%。
近期,大陸發展健康產業,政策不斷。最受矚目的還包括2009.06.02 國務院45號《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以及 預計今年06月,將由發改委公布《2010-2015年生物醫藥產業振興規劃》;在藥品方面,從2011年3月1日起施行新版藥品GMP,規定所有新建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生產企業新建(改、擴建)車間應符合新版藥品GMP的要求。現有藥品生產企業將給予不超過5年的過渡期,並依據產品風險程度,按類別分階段達到新版藥品GMP的要求。現有藥品生產企業血液製品、疫苗、注射劑等無菌藥品的生產,應在2013年12月31日前達到新版藥品GMP要求。其他類別藥品的生產均應在2015年12月31日前達到新版藥品GMP要求。
綜合以上,可以密切注意四大面向包括:1)cGMP與PIC/S製造工藝及規模產能,2) CE、EMA 、FDA、GHTF等法規能量,3) 醫材快速成形、量產、設計與系統整合能量,與4) 行銷通路等企業發展。
台灣發展現況
根據2009年,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營收有2,010億; 廠商家數1,300家;平均一家有1.6億的產值,每位員工產值為400萬。這個數字還超過台積電每位員工360萬台幣。不過若是與National Ave、Roche等比較,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雖然台灣臨床試驗能力優異,不過在國際臨床試驗登錄資料上,卻有被中國、韓國趕上的趨勢,在2009~2011的年初僅成長7%,落後於中國12%、韓國15%成長。
|
12.2009 |
09.2010 |
02.2011 |
Taiwan |
1,574 |
1,889 |
2,087 |
China |
1,427 |
1,776 |
2,024 |
Korea |
1,510 |
2,038 |
2,308 |
由此來看,台灣的研發能力、技術不是問題。台灣目前遭遇最大瓶頸在於「規模」!要擬定生醫發展產業戰略,核心的概念就是擴大規模!當前要務-由財務投資推動整併括大企業、產業規模:1. 擴大生產線, 2. 加強產業供應鏈, 3. 結合精機、設計、ICT、與GMP製造能量、以生產模組化工藝建立產品多樣化產能彈性化的生醫製造規模。
台灣產業戰略與對策
針對生醫產業發展戰略,講者歸納出八項重點。其中一、二、三: 建立制高點(機動); 四、五、六: 擴大橋頭堡(切時); 七、八: 動員後備隊(能量、機制)
一、 結合法規科學與卓越科研,優化法規環境。
講者特別舉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為例,在2007年生策會催生生技新產業發展條例,自2007.06通過之後,短短三個月,生技類股價格大幅成長,其中製藥成長2.5倍, 18/36 (ASP, average share price,); 生技成長2.6倍, 15/29 (ASP, 2.6x); 醫材成長2.7, 13/27 (ASP)
二、推動比較療效研究,追求卓越臨床科學
三、開發製程工藝智財,領先質量,取得寡佔
四、連結統合醫療、醫工、ICT與基因体學,開發創新產品、技術、與新市場
五、代工分工共工主導
六、由財務投資推動整併括大企業、產業規模
七、建立全國醫療院所醫療資訊聯結網,由ICT產業參與投資
八、提供誘因促成異業(含ICT, Precision Machinery, Electronic, Meditech, Bio & Pharma, Material Science, Healthcare Service…etc.)合作、聯盟、整併
總結今日重點,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必須為產業注入新的能量,應該培育高品質的生醫人才,引入跨領域、全方位的專家;並結合傳產製造能力與規模,利用高科技產業創新能量,為生醫產業開闢新的利基。除此之外,必須有效將基礎研發與臨床研究能量轉化成為商化動能
除了積極注入能量,同時,也要有避險的觀念,應嚴格執行政策、法規影響分析,並全盤檢討產業、健保政策。因應市場變化採取最
適當的輔助。致於在擴大規模的部分,除了,把握融資機會、透過調整股權結構與進行整併以擴大企業規模;醫材、藥物、生材等領域廠商應試著共同合作開創、擴大市場。在兩岸合作方面,必須同質、異性兼顧;以人才、臨床、製造聯結跨國企業,如此才能協助國內生技醫藥產業永續發展、開創新的利基與市場。
完整講綱請按此下載
記錄整理 生策會 吳芸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