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中國科技部、工信部推動醫療設備 數字診療中央要投10億人民幣
2016-09-21

資料來源:https://md.tech-ex.com/medical/2016/46988.html

中國國資委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石鎮山就醫療器械的智能製造話題進行了介紹。

石鎮山表示,從中國國內形勢來看,就中國製造業來說已經遇到了很多問題,主要有三方面:已經不可能像“十二五”那樣靠資源投入來拉動了,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採取技術創新的手段。目前的情況是發達國家的圍追堵截,以及發展中國家的追趕,所以我們提出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製造業“十三五”的目標是希望實現智能、高效、高質、協同、綠色、安全,實現這五個方面的發展,歸納為“三降兩提升”:降低科研周期、營運成本、產品不良品率的降低,生產效率和資源綜合利用率的提升。

為此,2015年國務院正式發佈了第一個製造業強國戰略綱領,就是《中國製造2025》,在《中國製造2025》裡面可以歸納幾個方面:製造強國主要是針對十大領域佈置了九大任務,啓動五大工程,採取八項重大措施,希望通過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使大國變成製造強國,十大領域包括醫療器械,智能製造五大工程裡面也是一個主攻方向。

製造業有220多個行業,把原料加工成產品的過程。智能製造的定義,這並不是學術性定義,是工信部抓工作的一個思路定義,就是將智能製造,生產各個環節,把自感知、自決策、自執等功能先進製造過程,這種新的生產模式,目的就是“兩提高”。

工信部做了三件事:一是做了智能製造工程實施方案,同時正在編制智能製造“十三五”發展規劃,在智能製造工程實施方案里最後做成了五三五十的重點任務,包括關鍵技術裝備、智能製造三大基礎、培育推廣五種智能製造新模式,推進十大重點領域智能製造的集成運用。

工信部重點工作:一是啓動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工程,2015年列入智能製造示範工程有46項,2016年有23項,同時又開展了智能製造專項工作,2015年有93個項目,2016年公佈的有144個項目,最後發佈的有133個項目。

第三個項目啓動了智能製造綜合標準化工作組。

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下稱研究所)在智能製造里承擔了八個項目,主要集中在重要的基礎共性標準研製工作,試點示範109個項目和智能製造專項226個項目來說,醫療器械占的很少,試點示範裡面只有東軟的一個項目,醫療專項裡面只有湖南楚天智能機器人的項目,在三百多個項目裡面占的比例還是很有限,畢竟我們是十大領域,後面需要我們做的工作還比較多。

醫療設備要做好智能製造在我們行業的應用?準確把握產業發展方向,有三部分的內容:一是充分發揮兩部委的政策,二是把握需求側的方向,第三是供給方的發展方向,把握這三個方面以後,找准行業發展趨勢。

醫療設備產業發展要和智能製造結合的話有三個重點方面:

一是產品設計過程。醫療設備產品從設計到進入醫院周期太長了,花費也很大,所以要有數字化設計的理念。

二是加強可靠性設計和驗證工作,保證醫療設備在設計那一天起就是可靠穩定的;同時也要做EMC新要求的設計。

三是協同創新,不同的企業不同的部門要做協同創新的設計,因為現在的設計並不是單打一的做,要協同起來,設計領域先要智能。

製造過程的智能化

尤其是高端醫療設備製造過程,我們參觀過的企業都是偏重于單件定制,甚至是作坊式的生產,跟現代化生產差距很大。

醫療設備要實現智能製造的過程,應該有若干方面的工作需要做:

首先是要做好單件小批量產品智能製造模型的研究;

第二,研製一批專用智能製造檢測裝備;

第三,實現設備和系統集成互聯互通;

第四,數據驅動過程的優化和決策。

實際上這次更難,我們參觀過這些醫療設備企業,數據積累的東西很少,你沒有數據積累要實現過程的優化和決策是很難的,數據驅動下需要長期的積累,現在我們必須要做起來才可以真正實現最後的智能製造。

服務的智能化

醫院的需求和工廠維修服務這塊是最大的問題之一。首先要建立一個安全可靠的網絡體系;二是創新商業服務模式;三是組織數據和專家系統;四是建立耗材和關鍵零部件供應鏈,這樣才可以實現遠程診斷和遠程運維。企業要抓緊設計、製造、運維從這三方面發力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目前中國科技部、工信部、衛計委共同推進國家級項目的進展情況:

中國科技部實施數字診療裝備研發工程,2016年在共性技術、重大裝備、解決方案按照這四項任務,54個重點方向,有71個項目,大概有十億左右的中央投入;2017年指南也在徵求意見,計劃40個方向佈置70個項目,包括可靠性工程和重大裝備開發,都在2017年指南裡面發佈。

中國工信部和衛計委的高端醫療設備應用示範工程。2016年支持了PET—CT、CT、MR直線加速器等四個方面的十個項目。工信部的強基工程,2016年支持了兩個,包括X射線管和晶體。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