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免疫缺損疾病治療有解?導向性奈米藥物可望成新妙方
2019-06-19

免疫缺損疾病治療有解?國研院實驗動物中心攜手成功大學開發出「導向性奈米藥物」全新療法,利用可完全模擬慢性肉芽腫病患的基因改造鼠,成功地在動物體內恢復了因為基因突變所造成的免疫功能缺失。

國研院表示,此研究以罕見疾病的原發性免疫缺損治療方法為主軸,建立導向性奈米藥物的製程,開啟了以細胞內胞器做為治療標的的新里程碑。未來不只是免疫及造血細胞,包括癌細胞、心血管細胞及腦細胞等細胞功能之修正,都有機會藉此創新技術建立而開展,為未來個人化醫療帶來嶄新的契機。

慢性肉芽腫病是一種先天免疫缺損疾病,主要是因基因突變造成白血球功能異常,使抵抗細菌感染的能力減弱,患者通常在嬰兒期即發病,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皆可能出現反覆性感染,或因感染導致肉芽腫膿瘍,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在科技部支持下,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與成功大學醫學院合聘教授謝奇璋,與科技部次長、成大醫學院教授謝達斌合作,開發出「導向性奈米藥物」全新療法,利用可完全模擬慢性肉芽腫病患的基因改造鼠,成功地在動物體內恢復了因為基因突變所造成的免疫功能缺失。

慢性肉芽腫的發生率約為20萬分之一,是政府公告的罕見疾病,致病原因之一是人體的CybbC1024T基因有缺陷,造成嗜中性白血球細胞內質網1中的gp91phox蛋白無法運送到細胞膜,無法在細胞膜合成NADPH氧化(酉每),因而無法產出氧活性分子;氧活性分子可以殺死細菌,缺乏氧活性分子,嗜中性白血球就無法殺死細菌,也就無法抑制細菌感染。

目前市面上並沒有治癒慢性肉芽腫病的藥物,只能長期使用干擾素2預防感染,或者利用骨髓移植製造沒有基因缺陷的嗜中性白血球來提高免疫功能。由於欠缺有效的治療方式,罹患慢性肉芽腫的病患在嬰幼兒期的死亡率極高,生活中罹患嚴重感染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的機率也很高。現階段這些昂貴的生物製劑和細胞治療模式對病患家屬來說,是非常沈重的治療負擔。

謝奇璋表示,研究團隊從病患遺傳突變解碼做起,找到國內病患家族遺傳基因,並針對基因突變造成的功能缺損,對症下藥,建立新療法。

研究團隊將人類慢性肉芽腫病患的突變基因轉殖到小鼠身上,開發出100%可模擬病患基因型及臨床症狀的慢性肉芽腫小鼠,並運用此疾病模式小鼠測試慢性肉芽腫的新療法,結果發現導向性奈米薑黃素可以顯著提高罹病小鼠清除細菌感染的能力,同時也降低了細胞凋亡的副作用,達到預期的療效。由於使用的藥物和材料都是經FDA核准使用的高度生物安全材料,未來此治療方法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應用在病患身上。

(工商時報  記者杜蕙蓉)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