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產業觀點/扶植生醫產業 不能只看短期獲利
2020-10-22

台灣櫃買生技醫療股指數,從二○一六年浩鼎事件的一九三點二六以來,一路下滑至今年初的七十六點八八;而後在新冠肺炎概念股推波助瀾下,一路攀升至二一三點四五,成長二點八倍;今年七月仍站穩一六八點,其表現在新冠肺炎股市震盪中堪稱翹楚。

某生醫大老CEO聊天時談起,投資人跟他抱怨看不懂生醫公司,太多專業術語,財報又沒獲利,霧煞煞!他安慰道:看不懂生醫公司不要感覺不好,那些完全看得懂的,在中研院領一個月十萬元薪資;不懂的,股票都賺了不少;似懂非懂、懂一半的,賺到爆!雖是玩笑話,卻道盡台灣生醫股的無奈。

二○○七年在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蔡總統、經建會主委何美玥、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及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的努力下,「生技新藥發展條例」誕生。亦因台灣科技事業政策,允許未獲利股票得以上市櫃,造就二○一二年到二○一六年台灣生醫資本市場榮景。

然二○一六年因浩鼎解盲未達標,被連結至技轉、內線交易,台灣生醫資本市場逆轉,相關政策推行及司法風暴造成生醫股下跌、海外創投撤資、海外華人不願回台、大部分生醫股每天成交量只有十位數、甚至個位數,台灣生醫公司進入募資寒冬。香港交易所迅即在二○一八年推出十八A,即未獲利生醫公司亦得掛牌;韓國交易所同年跟進;二○一九年上海證交所也乘勢推出無獲利生醫公司得掛牌的科創板。

台灣在二○一九年整年上市櫃案中,生醫類股五家,募資總金額新台幣廿七億元,平均每家五點四億元;二○二○年前三季,僅掛牌一家,募資七億元。而香港二○一九年總計十七家掛牌生醫公司募資港幣三九七億元,平均每家募資港幣廿三億元(折合新台幣約八十六億元);二○二○年前三季十一家掛牌,募資港幣三六○億元,平均每家募資港幣卅二億元(折合新台幣約一二○億元)。

中國大陸亦積極活躍,二○一九年掛牌的十八家,總募資金額人民幣一六八億元,每家平均募資人民幣九點三億元(約新台幣四十億元);二○二○年前三季卅家掛牌,募資人民幣四四三億元,平均每家募資人民幣十四點七億元(約新台幣六十三億元)。從上述得知,台灣資本市場全體生醫公司IPO募資規模,尚不及香港或大陸一家生醫公司。

台灣在全球競爭中,缺少人口紅利及市場優勢,我們只能進入國際與全球競爭,做不到First in Class或Best in Class,就失去競爭先機。資金是吸引人才及加速研發的根本,台灣現在面臨資金困境,眼見研發領先優勢馬上要被追過,豈不令人著急扼腕。

(曾惠瑾/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監事)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