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工研院:2021醫材產值上看1,300億元 附加價值率近40%
2020-11-05

工研院昨(4)日發布2021年對醫療器材產業最新觀測,工研院IEKCQM預測團隊表示,疫情帶動防疫醫材需求,2021年醫療器材產業產值持續成長5.2%~6.1%,產值上看1,300億元,附加價值率近40%,附加價值率表現優於平均水準。但後疫時代新服務模式展開,及醫材法規驗證趨嚴,將是未來主要挑戰。

回顧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延燒,台灣具優質的醫療體系與醫材系統,在疫情期間發揮強大助益,特別體溫計、耳溫槍以及其他個人防護醫材如口罩、防護衣,因需求大增促使產值大幅成長,並在滿足國內需求後仍有充足能量可拓展海外市場。下半年,由於歐洲、印度、巴西等區域的第二波肺炎疫情再起,全球經濟復甦蒙上陰影,失業人數攀升影響個人所得與終端需求,與個人健康防護較無關的醫材產品的採購順位往後推移。受疫情衝擊下,隱形眼鏡、血糖機與行動輔具等我國醫療器材出口主力表現疲弱。

工研院IEKCQM統計2020年台灣醫療器材產業產值為1,230億元,相較去年同期成長4.5%。附加價值率表現面向,在持續高值化與鎖定利基市場的努力下,2020年我國醫療器材產業預估達38.8%,高於台灣整體製造業平均水準約10個百分點,具高度發展潛力。

展望2021年,各國在疫苗研發上投入大量心力,但疫苗的普及普遍預測在2021下半年,因此全年與個人防護相關的防疫物資(口罩、防護衣)、快篩試劑、疫病診斷用醫護系統(體溫計、耳溫槍、生理監測裝置、防疫機器人)、遠端健康監控裝置等成長持續看好。

在負面因素上,由於全球每日確診人數仍創新高,歐洲部分國家研議進行第二波封城管制,德國、法國陸續宣布再度封城1個月,而失業人口是否能重返就業仍有變數;對終端需求的復原埋下變數,衝擊台灣醫材主力產品如隱形眼鏡、血糖機等。其次,「1.5m社交距離」將是後疫時代的經濟新常態,為確保公共衛生及防疫安全,就醫診療服務可能轉向通訊診療、遠距醫療、在宅醫療方式,對於個人化醫療器材與服務體驗需求擴增,將促使廠商轉向客製化少量多樣醫材產品。

此外,隨著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在生醫領域應用快速發展,各國醫材主管機關紛紛提出數位醫療器材法規革新措施,以因應產品發展帶來的管理挑戰。在法規驗證趨嚴下,將使醫材產業進行汰弱扶強的正向競賽。

(經濟日報 記者嚴雅芳)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