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IPO非醫材創新最後里程 掌握MOA與客戶心理為要
2020-11-13

從臨床出發的醫療創新,在工程師與工業設計師,將醫師的點子做成原型品、產品、服務的過程中,著實為跨界人才之間的互動與知識交流;創新走在法規前頭,創業家必須心中明確知道想要提供的服務為何,同時也要給予股東、合作廠商更強烈與長久的承諾。

醫材發展緊跟作用機轉與微創趨勢

在醫材創新上,Shockwave Medical Inc.研發總監吳修明分析,很多時候有很多「矛盾」與「拉扯」,像是透過4倍音速的震波治療過程中,儀器與醫師使用方法,有時要鬆、同時力道又要強勁,才能讓體內病灶因為震動而鬆脫掉落,但同時也不會損壞其他組織,都可顯見,工程人員瞭解醫學當中「作用機轉」(mechanism of action;MOA)能加速滿足臨床需求。

舉例來說,如果要打通堵塞的微血管,施與的壓力要恰當,才不會破壞血管,同時透過不同設計概念、不同結構、不同物理特性的導管或電極,得到的效果也不同。

舉例來說,海扶刀手術技術就是一種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治療系統(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Therapeutic-System;HIFU)。透過水為介質,從體外將超音波聚焦於體內病灶處,在焦點區域以高溫無創消融病灶,而這樣mm級的精準治療方法,也能避免傷害其他部位。

法律將遊戲規則說清楚 但想玩的遊戲仍需玩家定義

同時也表示,創新科技服務總是會走在醫療法規之前,過去就連美國FDA也不清楚如何規範侵入式醫材,然而,在現今產業與監管機關共同邁進的生態,生醫新創團對也有責任,將功能寫清楚、希望達到的成果明確告知,如此無論是監管機關、醫材大廠、投資人也才知道是否有合作機會。

此外,像是上述的導管、體外超音波技術,在設計與應用時,操作人員該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使用多少力度、多大尺寸、多強的能量等等,若能有清楚的對照表能夠參考,如心臟導管尺寸要用1.5mm還是4.0mm,以及深度部位都須定義清楚。

公開市場不是最後一哩路 創新營運要建立現金流與品牌

尤其,現在醫療新創的出場方式,已不像過去僅有IPO一條路,若能夠完善醫材大廠、藥廠的既有服務,那麼購併或策略合作,也是一條很不錯的路。然而,技術的完備、證照的取得、良好的里程碑規劃,也都能增加大廠青睞度。

即便上市上櫃,團隊仍要持續募資,才能夠持續保有現金流可運用;若是錢用完才募資,很可能會影響股價劇烈震盪;同時,選擇創業題目與銷售時,也需換位思考,醫院是否使用了團隊的服務,能夠賺到更多的錢?能夠降低人員工作負擔,進而達成組織的運作宗旨?

針對台灣企業品牌形象經營面向,吳修明分享觀察說道,無論是以品牌廠,或是代工廠的角度出發,行銷的方式有很多種,曾看過代工廠廠商邀請品牌廠人員到自己的國家,機票、住宿、招待全包,直接在自己的工廠展示所有研發、製造、測試、物流、創新量能,告訴眾多品牌,如果在這個領域,希望找合作夥伴,就可以找他們;同時更具焦專利、技術門檻,讓代工也能成為唯一品牌。

(原始網頁,DIGITIMES/蔡騰輝)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