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KPMG/新特管辦法 加速台灣細胞治療起飛
2021-01-14

⊙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 主持會計師寇惠植、主持人蘇嘉瑞醫師/律師

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盛行等超高齡社會的挑戰,加上醫學科技一日千里,人們對於創新疾病治療需求逐漸多元。為因應此波浪潮,全球再生醫學、細胞治療公司總數不斷攀升,基因治療的市場規模也持續擴大。

根據 USFDA 指出,2020年底全球估計至少出現200種基因藥物,FDA 前局長Scott Gottlieb更預期,在未來的5年,美國每年將核准10至20種基因療法。全球主要細胞治療參與者為如:Fibrocell Science, JCR Pharmaceuticals, PHARMICELL, Osiris Therapeutics, MEDIPOST, V, Stemedica Cell Technologies.;北美目前有超過200家基因/細胞治療相關企業,具代表性者如Novartis、Spark Therapeutics、Biogen、Amgen和GSK。

而國內細胞/備置治療大廠則有長聖、三顧、基亞、創源、訊聯、尖端醫、長春藤等多家爭鳴。依據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統計,2019年細胞治療產值達到新台幣14.1億元,有望在2023年來到新台幣17.7億元。

我國自特管辦法開放,用於治療標準治療無效的癌症病人與治療實體癌末期病人的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用於膝關節軟骨缺損的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用於大面積燒傷及困難癒合傷口的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等六項細胞治療技術,兩年來已有54件計畫案應用於臨床,其中通過件數中多數為癌症的免疫細胞治療(其次為退化性關節炎,第三名後依序則為表皮組織修復與中風等)。

惡性腫瘤長年盤據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8年平均每4分31秒一人罹癌,比106年快轉11秒,且以大腸癌為首。因罹癌人數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免疫細胞治療能紓解醫療未滿足的需求,因此產學研界都積極投入研究與治療,期能嘉惠更多病友。

細胞治療透過細胞修補、恢復受損的身體組織,但過去基於安全考量僅開放自體細胞治療。然而費用高且多數病患可進行細胞治療時,白血球及身體狀況已經較差,在此情況下,異體細胞治療就會是另一個解方。異體細胞治療取出的檢體只需要一次檢驗後,可事先製造保存並於需要時取用(off-the-shelf),在療效與節省成本上相當有潛力,病友也有機會較快使用到新的臨床技術。

未來,關節炎及一些發生率較高癌症患者可望先受惠,且逐漸將適應症延伸到自體免疫疾病。異體細胞治療在國外起步較早,如且體細胞治療不僅在癌症治療,面對席捲全球的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病毒,也為患者帶來希望。美國生物醫學高級研究與發展管理局

(Biomedical Advanc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 BARDA)說,美國Athersys公司開發中的異體細胞療法「MultiStem」,與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的治療高度相關。這也是目前唯一在開發階段、以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為適應症的且唯一獲得FDA快速通道資格療法。我國則有長聖、三顧、基亞、訊聯、尖端醫與永昕等積極投入。

長聖的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UMSC01)可應用於急性心肌梗塞、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與COVID-19;永昕則預計三年內擴充細胞治療產品(如:貼附式幹細胞)產程開發;三顧攜手義大的「膝軟骨細胞治療」成果也將朝向異體研發。

隨著全球再生醫療產值預估在2050年規模上看3,800億美元,異體細胞治療可將培養好的細胞規模化量產,成為未來相當具有優勢的治療方式,然而,要突破的困難包括高門檻的技術外.安全的細胞保存場所與低溫運輸鏈也是量產的關鍵 。對細胞保存的需求同樣規劃在新版特管辦法中,除更謹慎掌握細胞來源、建立合格細胞儲存庫,才能提供病人妥善預存或保存剩餘細胞,

完善的法令是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前提,其開放的速度則影響該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過去台灣某些產業因為法令開放速度太慢而導致發展落後的例子,如台灣的第三方支付或網銀的推動等,比先進國家晚了許多。台灣在細胞治療領域的相關法規多師法日本,日本於2015年開放細胞治療法規,武田大藥廠早在2016年6月即與研發抗發炎異體感細胞的TiGenix簽訂共同開發協定,其標竿產品是創新脂肪幹細胞療法Cx601,也獲得全歐核發的第一項異體幹細胞治療藥證。幸運的是,台灣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立法正逐漸比肩技術進展,在資本市場的開放也走在亞洲其他國家之前,如今在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若能繼續領先,對生技醫藥產業的發展與競爭力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