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中央研究院跨界攜手演譯基金會 展開人體資料庫合作計畫
2021-02-04

中研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累積已經超過14萬筆資料,目標2到3年完成20萬筆,資料庫今年跨界與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合作,將擴大收集社區型健康參與者資訊,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要做到預測醫學就需要長期資料研究,也才能進一步達成精準健康。

中央研究院跨界與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合作,展開人體資料庫合作計畫,將擴大收集社區型健康參與者的資料,包含生活飲食習慣、醫藥史、抽血檢查等等,運用資料庫推動精準健康,昨(3)日雙方舉行揭牌記者會。

中研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於2012年建置,收集的資料包含參與者健康情形、醫藥史、生活環境資訊與生物檢體,長期追蹤健康參與者與疾病患者的健康變化情形與治療狀況, 提供進一步基礎研究所需要的資源,尋找促進健康、預防與治療疾病的生物標幟,以發展精準化醫療,截至去年,社區民眾收案數達139842件,醫學中心患者個案達6834件。

前副總統、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建仁指出,精準健康就是希望每個人都有個人化健康促進活動並預防疾病產生,早期診斷就能早期治療,疾病的精準診斷可以提供精準治療,像他自己之前得到的肺腺癌,很早就做健康檢查,用微創手術切除,所以現在已經被排除重大傷病範圍,這就是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的例子。

陳建仁指出,疾病產生不外乎基因和環境互動,因此資料庫收集就很重要,精準健康有四個重點,個人化醫學、預測醫學、預防醫學和參與醫學,其中要做預測就要有長期資料研究,也才能進入預防醫學,最後達成精準健康、精準醫療。

「分享健康資訊,精準健康、精準醫療在眼前。」中研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代表李德章表示,人體生物資料庫最重要的價值就是顯示在精準健康和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背後需要龐大數據,政府也很超前部署,10多年前中研院就設立自料庫,已經收集14萬人的資料,包含健康資訊生活型態,進一步加值產生基因資訊,希望透過學者專家研究,推動精準健康,目標2到3年完成20萬筆資料收集。

演譯基金會董事長石曜堂表示,基金會的美兆人體生物資料庫成立至今已經有超過14萬筆本土資料,以及遍布全球高達300萬筆資料,具備豐富健康參與者的數據收集經驗,將有助於了解疾病發生前的各項健康數值,以預測國人生活習慣、基因型和環境等差異與疾病發生的關聯,希望透過資料資訊知識為未來帶來健康曙光。

(自由時報 記者簡惠茹)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