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北榮李偉強:後疫情醫院應把握數位轉型契機
2021-02-23

⊙李偉強/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務企管部主任

隨著疫苗陸續在許多國家施打,台灣也將引進首批疫苗,全球防疫樂見曙光,然而另一方面,病毒突變株也在快速發展,沒有人能預期疫情何時終了,甚至有專家預測新冠病毒流行可能會常態化,所以醫院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去年台灣曾創下200多天沒有本土案例的紀錄,但卻被1名境外移入的案例造成院內感染並且波及醫療人員的家人,如果這是醫院未來數年必須面對的情境,當如何因應?

防疫常態化避院內感染

首先是做好防疫工作常態化的準備,並避免發生院內感染。在全球主要國家疫情未終止前,將有一段疫情起起伏伏的時間,隨著台灣陸續恢復與國際社會正常交流,醫院的各項防疫準備不能停止,但應隨疫情輕重有所彈性調整,並且要內化成整體醫院管理的一部分,而非短期間的危機處理,像是門禁與動線管理、體溫量測、確認國外旅遊史、院內戴口罩與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及員工自我健康管理,並且維持戶外防疫篩檢站及負壓隔離病房設置,但應視疫情機動調整開設時機與數量。陪病及探病仍應維持一定的限制,可授權各醫院自行調整。

避免院內感染應是防疫的重心,因此醫院需對高風險病人及其照護者保持警覺,並有能力執行疑似感染案例及其接觸者的匡列、調查、篩檢、確診及治療,並且可視需要立即啟動院內的分區分流計畫,將風險控制在可以容許的範圍內,配合中央及地方的防疫單位共同防止疫情擴大。沒有任何院內感染是可以期待的目標,但是有能力處理院內感染則是無可迴避的責任。

其次是整體防疫的觀念。防疫視同作戰,但絕非單獨醫療人員的事,更不限於專責病房或感染管制的人員,因為醫院內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防疫的破口,如果說台灣防疫最值得向國際驕傲的地方,個人認為是多數國人及社會都動員起來,共同承擔,在醫院內也應是如此,從醫療照護、環境消毒、感染管控、門禁管制、動線分流、病房管理、物資調度、人力安排,到資訊收集與分析及財務風險管控等,各單位及人員都能當責,才能兼顧防疫與維持正常運作的目標。

再者,硬體分艙及動線分流的部署及啟動。在疫情緩和期間很難做到全院性的分艙分流,但是各醫療單位都需備妥確實可行的方案,且有完整的兵棋推演及實地演練,一有需要就能在最短時間內啟動,並且有足夠的醫療人力輪值。這些隨時準備動員的醫療人員,應該是最優先施打疫苗的對象,甚至包括同住的家人在內,讓他們在值勤時無後顧之憂。當醫院內多數同仁都完成疫苗施打之後,分艙分流的概念才能容易落實到更多臨床單位。

此外,經歷了大流行之後,醫院在建築及設施上應該融入防疫的觀念,當疫情需要時,能夠將某些區域獨立運作,成為醫院中的醫院,以保障其它病人及醫療人員的安全,將封院的風險控制到最低。

根據疫情保持應變彈性

在人力管控方面,由於各專科受到疫情的影響不一,因此當醫院必須暫時減少部分醫療業務以調度病房空間及人力時,可以參考去年的實際經驗做更精準的調整,輪休的人員可以減少感染的風險,並備不時之需。比方像洗腎室、癌症病房及加護病房等必須儘量維持不動,非緊急必要性的手術及治療則可延後,反之在疫情趨緩之後,也可參照之前的復員速度安排,醫院為了要達成防疫及照顧病人的雙重目標,一定要根據疫情保持應變的彈性,以免師老兵疲。

如果防疫要常態化又不希望勞師動眾,那麼加速數位轉型是醫院的當務之急。在防疫的過程中,從政府到醫院大量採用許多資通技術以提高防疫的效率,被普遍認為是台灣防疫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些技術不僅用於臨床照護,更廣泛用於醫院管理,如:善用健保雲端資料庫與出入境資料確認病人的出國史、實名制的門禁與陪探病管理、人流與物流管理等。

遠距醫療初篩超前分流

不過,由於台灣的疫情比國外輕,醫院受到的衝擊也相對低,許多技術並未發揮其最大功效,像是遠距醫療及會診,在許多先進國家已經從過去單純解決偏遠民眾或是慢性病人看病的不便,加速發展成為重要的防疫控管工具,保護醫事人員且維持病人照護,大幅放寬遠距醫療的對象及保險給付,輕症病人可以透過遠距醫療進行初步篩檢與超前分流,減少至醫療場所風險,而醫護人員則可專心處置重症病人。台灣的醫院不缺設備與技術,但需要政策的加持及健保給付才能成功。

醫院是防疫的堡壘,但稍有不慎會成為疫情的戰場,不希望新冠疫情真的常態化,但是應有超前部署的萬全準備,才能兼顧防疫與正常營運,保障病人及醫療人員的安全,百年一遇的疫情是許多國家的危機,但在台灣的醫院更應掌握管理及數位轉型的良機。

(蘋果日報)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