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台灣科學防疫有成 石崇良次長:兩大關鍵影響因素
2021-04-23

COVID-19(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在2020年初全球感染人數達到高峰隨後趨緩,但2021年初感染人數與規模又見增加。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石崇良分析,台灣防疫成功並搶先全球進入疫情後時代的關鍵因素有9大項,其中以根據科學證據決策、落實檢疫阻絕邊境,這2大項最為關鍵。

同時石崇良也分析台灣智慧醫療發展除了技術以外,更重要是法規與健保經費的支持。

全球COVID-19疫情嚴峻 亞洲科技島的台灣防疫卓越

石崇良表示,現在有資格探討「疫情後」的產業發展與數位轉型的國家,可能只有台灣了,截至2021年4月19日,全球COVID-19感染人數已突破1.41億人,雖然已有8,040萬人康復,但也已有301萬人因此喪生,而台灣僅1,073人感染,康復數1033人。

石崇良同時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的關鍵因素,都是因為融合過往「抗SARS」的經驗,再加上衛生福利部籌組的「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並且讓「資訊公開透明」。在各界資訊都能夠互相串連的情況下,自然能達成「良好的資源分配」。

更重要的是科技國境管理,才能落實「即時邊境管理」,也藉由健保卡結合TOCC等旅遊史與接觸史的數據,提升「智慧社區防疫」成效,並減少醫療護理人員感染風險。近年來台灣快速發展的「先進醫療科技」,從檢測、隔離、醫療、照護等方面,都降低COVID-19對台灣公共衛生的衝擊。

除了落實上述7大項,石崇良分析,「根據科學證據決策」都讓衛生福利部與各部會的決策有更詳實與實證的立論基礎,也能夠讓決策在上下次事件與挑戰發生時能延續。「落實檢疫阻絕邊境」則是相當難做到,雖然也讓經貿交流短暫有些影響,然而防疫於境外,的確大幅降低台灣的感染規模,並降低醫療系統崩潰的風險。

全球疫苗快速施打 然感染不減反增

針對現階段防疫工作與台灣智慧醫療未來發展,石崇良表示國內外疫情仍為嚴峻,雖然各國陸續施打疫苗如以色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不丹、馬爾地夫、美國、英國,但也因為疫苗施打,以及防疫時日一久,醫療體系開始略見疲乏、民眾防疫心態稍微鬆懈,因此全球COVID-19肺炎感染人數又開始增加。

全球從2020年底開始施打疫苗,截至2021年4月22日,186個地區已施打9.29億劑、使用11款疫苗。台灣則是從2021年3月開始,使用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AZ)疫苗,施打總數量達34,197劑。

截至2021年4月19日,台灣COVID-19累計確診1073例、累計死亡11例、解除隔離1033例、致死率1.03%,全球致死率約是2.2%。石崇良分析,確診個案中958例都為境外移入,藉由一人一戶,加上醫療科技防護,都有效控制國內疫情傳播。

從入境到解除隔離 均有專業醫療團隊支援

從流行病學上來看,潛伏期就具感染力的COVID-19無症狀感者佔30%,其中有症狀感染者中,70%~80%為輕症,目前重症沒有特效藥。雖然感染者恢復期長,也就是要等檢測陽性轉陰性,但14後的社區傳播力明顯下降。石崇良強調,也就是要把感染傳染力高的前14天確實掌握與把關,即能有效控制疫情。

目前全台有39處,共4,355間集中檢疫所,運用科技防疫技術,串聯入境檢疫系統、防疫追蹤系統、墊子圍籬、檢疫神通Line Chatbot等結合民政、衛政、關懷人員的方式,同時強化在地里長與警政系統的連結,有效掌握隔離民眾的現況,並適時提供協助。

現在從個案入境到接到關懷訊息,已從過去的19小時縮短至4.5小時,降低檢疫空窗期,科技使用率也從74%提升到90%。電子圍籬在居家檢疫的應用出框比例,從30%大幅降低到0.3%。

檢疫與隔離看似簡單,但獨自生活14天其實相當漫長。台北市檢疫所做過實驗與統計,提供居家檢疫個案配戴心率智慧手錶,到了隔離第5天,心跳就會呈現不規律的躁動,因此提供關懷的醫療照顧人員就能在適當時機,提供慰問與輔助平緩焦慮。

從2019年底到2020年初爆發的肺炎疫情,截至2021年4月12日,快速匡列的風險對象,數量已累積達60萬9千多人,也需要有科技的輔助,才能順利完成防疫流程。

智慧醫療大生態中 遠距醫療近期發展快速

針對台灣智慧醫療發展的機會與挑戰,石崇良列舉目前產業界持續推進的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雲端、大數據技術、邊緣運算等技術和應用,更分析因為COVID-19驅動的遠距醫療需求與產業加速,著實是上述科技的綜合展現。

COVID-19是遠距醫療的東風,產生3大應用場景,如慢性疾病管理、病患就醫風險、偏鄉滯外就醫。在遠距醫療發展課題中,針對法規部分石崇良表示,2020年已經有從通訊診療治療辦法放寬若干使用情境與對象,應對來得凶猛的COVID-19疫情,現在放寬居家檢疫和隔離可以使用遠距醫療輔助。

未來的大規模遠距會診、電子處方的合法性推進、醫療法修法、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與管理辦法的調合、遠距醫療服務平台的散客服務給付模式,個人資料等雲端數據應用與分析的法令,也都是政府下一步要持續與智慧醫療產業共同討論制定的目標。

石崇良認為,科技技術、服務系統、財務永續、法規管理、倫理保護等是台灣醫療產業發展環環相扣的五大關鍵要素,在數據驅動的數位轉型和各垂直領域應用發展下,以及隨著健康醫療照護產業的轉型,從過去分段式疾病照顧,轉變成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式照顧,政府將持續營造創新科技的合法應用環境,讓各業者與醫療院所能夠持續創新,以及朝向各自希望建立的產業發展特色前進。

(DIGITIMES/蔡騰輝)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