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同行不只競爭關係 日本17家藥廠合作AI製藥
2021-07-07

來源:DIGITIMES/范仁志

日本藥廠在2010年代下半便想引進AI研製藥品,改善藥物研究耗時耗資問題,但在2020年爆發的疫情中,仍落後歐美或中國同業,其中一個因素在各國政府協調廠商並積極提供資源,日本不管政府或藥廠自身都接近各自作戰,這問題急需解決。

其實日本製藥界早已對各自為戰的問題有危機感,2014年安斯泰來製藥(Astellas Pharma)與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展開40萬種化合物資料交換,開啟藥廠間交換資料的大門;2016年超過100個製藥企業、IT企業、研究機構,合組AI藥品研究系統LINC,進一步開啟藥品AI研究合作大門。

但從後來的反應來看,除非購併,否則各廠仍嚴守核心機密,互相交換的資料不含互相競爭的領域不說,也不含藥效評估等其他有用資料,雖有助於推動化學研究,但不利於建立跨廠活用AI的大數據藥品研發事業。

直到2021年4月,武田藥品工業(Takeda Pharmaceutical)與田邊三菱製藥(Mitsubishi Tanabe Pharma)才擴大合作,不只互相交換化合物與藥品資料,還交換評估效果的資料,才算建立跨廠資料交流平台,讓AI藥品研發有合理的資料可用,讓日本跨藥廠的AI合作研究向前邁出一步。

在武田與田邊三菱合作的基礎上,日本醫療研究開發機構(AEMD)在2021年6月成功結合17家日本藥廠,提供若干過去僅限內部閱覽的機密資料,從2021年9月起,展開五年跨廠機密資料合作AI藥品研發計畫。

根據目前規劃,這次的五年合作後,各廠將取得合作研究成果,用針對各廠最佳化的AI進行後續藥品事業化研究,至於如何在合作研究同時,確保各廠機密不外洩到敵對廠商的機制,以及如何設計針對各廠最佳化的AI,則未公開。

多家廠商互相競爭是日廠20世紀成功的原因,但在藥物研發平均時程拉長到10年以上、開支以1億美元為單位計算的21世紀,規模遠不及國際大廠或國家支撐的國企,成為日廠致命傷,現在的合作會否扭轉日本藥品界劣勢,還要觀察。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