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台大院長吳明賢、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談智慧醫療發展
2021-08-31

建構智慧醫療產業生態系 吳明賢:還有五大挑戰

來源:工商時報 記者杜蕙蓉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30日在BTC會議中指出,若要成就精準醫學必須納入人體微生物相(microbiota),而建構臺灣智慧醫療產業生態系,還有包法規、誘因、臨床驗證及市場定位等五大挑戰。

吳明賢表示,新冠肺炎(COVID-19)啟動了這一波數位轉型,帶來巨大挑戰也有無限機會。目前健康科技業年複合成長率逾16%,有越來越多投入在疾病預防以及大健康產業。

在美國,與1975年代相比,從事醫療照護工作的人力成長4倍,醫療佔GDP從8%成長到18%,可是病人實際被分配到的時間卻越來越短,醫療面臨轉型困境。未來生醫研發的新聖杯應該是精準醫療、數位醫療與智慧醫療。

吳明賢指出,未來醫學(P4Medicine),便是利用健康大數據、數位化與人工智慧三位一體,來介入預測(predictive medicine)、預防(preventive medicine)、個人化(personalized medicine)、以及病人參與(participatory medicine)。

人工智慧可以用來加速精準醫療的實踐,而高品質的醫療大數據為其核心,所以這些非接觸、非聚集性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將依靠數位化、虛擬化來做為支撐,大數據將是未來的石油。

吳明賢指出,個體化特徵是精準醫療的第一步,過去最常被提到的是基因體以及生化指標,實際上微生物體與感應器數據也是十分重要的指標。因此,妄善加調控體內微生物相,才可以達到精準醫學關鍵拼圖。

目前,國內學界研究成果不錯,產業投入也熱絡,但是如何跨界合作、建立生態系、創新產業化應用仍有許多挑戰。

科技業協助打造 林百里倡三大智慧醫療平台

來源:工商時報 記者杜蕙蓉

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30日在BTC(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中表示,台灣推展智慧醫療,面臨醫院內的IT基礎建設、人才部署問題,科技業可以協助建構以資料、醫生、病患為導向的三種平台,未來有新技術與資訊工具後,才能真正結合發揮功能。

被視為生技產業政策風向球的BTC,今年聚焦智慧數位醫療,台灣在應用健康數據開發商模時,如何吸引投資者和接軌國際?如何從醫院端改善科技落地的問題?吸引海內外專家紛紛提出良方。

林百里認為,台灣有AI、Cloud、5G、Iot、AR/VR、照護機器人七大技術可以應用在智慧醫療,但要先解決醫院內的IT基礎建設、人才部署不足的困境;以IT眼光看台灣的優勢,是把硬體軟體結合成解決方案,先達到數位轉型,再達到醫療轉型。

他建議,科技業應打造三個平台,一是智慧醫院基礎建設Data Center,提供資料導向平台;二是醫生導向的遠距醫療平台,三是病人導向的智慧型醫療照護平台,透過三平台結合建構出醫療線上線下生態系。

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張鴻仁認為,智慧醫療的落地,需要啟動醫療資訊的大型投資計畫、健保兩大策略下手。國內每年有八千億元的健保經費,但給予新藥和創新醫材的總額預算卻僅7,700萬元,只要透過政策調整提1%、甚至0.5%的預算,每年就會有80億、40億的經費可扶持產業。

張鴻仁表示,目前國內大部分醫院的資訊系統約在20年前建立,難以負荷人工智慧,未來若能因國發會和衛福部,啟動醫療資訊的大型投資計畫,讓大、小醫院甚至診所,都能導入人工智慧,加上健保總額對新藥和創新醫材的支持,台灣生技產業一定可以再創奇蹟。

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楊泮池指出,「醫院評鑑」制度應該與時俱進,才能讓醫院更願意發展智慧醫療。另外,台灣也需要有好的場域,讓智慧醫療產品進行測試、驗證,台灣先開始使用,產品才有機會走上國際。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黃日燦表示,台灣在智慧醫療領域上,還未有大錢進來,是因為台灣市場需求還在釐清,若要擴大市場,就要往國外發展。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