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預測不健康老化 陳亮恭與榮陽團隊發現PCDS為早期指標
2021-09-29

來源:聯合報 記者魏忻忻

國人「不健康生存年數」達8.47年,再創新高,逆轉晚年不健康成重要課題。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與榮陽團隊及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合作,歷時6年,透過10餘篇論文,發現「PCDS(Physio-Cognitive Decline Syndrome)」可及早預測「不健康老化」。

PCDS可稱為「身智衰退症」,研究發現,社區中有一至二成的老年人具有這個現象,但早期適時介入能夠避免後續的失智與失能。這是首度由台灣本土研究啟動,結合日本國家資料所定義的創新疾病表徵,已引領日本、新加坡與英國等地開啟全球研究。

陳亮恭上周在英國三一學院發表線上演說,這一系列與「PCDS」有關的老化過程特殊表徵研究,引起「全球腦健康研究中心(Global Brain Health Institute)」關注,系列研究最近也獲國際老年醫學會(IAGG)官方期刊「營養健康與老化(JNHA)」主編邀請,彙整團隊的系列研究回顧,以專文形式對全世界介紹,該期刊主編稱讚此系列研究是全球類似研究中最完整的架構證據。

陳亮恭說,健康老化與健康長壽,追求老年不要陷入失能和失智是普世價值,但醫療以疾病防治為主要目標,失智、失能的定義卻以功能為考量,兩者之間高度相關,但疾病導向的策略使得醫療體系較難以早期介入。榮陽團隊以另一個角度思考,以世界衛生組織「全球老化與健康報告」的架構切入,若能及早發現不健康老化的指標,就有機會在失能或失智徵兆尚未出現前,及早逆轉不健康老化。

在這樣的理論架構下,台北榮總、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與日本合作,分析台日四個大型資料庫,發現百分之十到廿的人有PCDS,且PCDS顯著增加失能、失智與死亡風險,再進一步分析個案腦部磁振造影,發現其小腦、海馬迴和杏仁核在失能或失智前就出現萎縮現象,這些部位的萎縮現象在中年期的PCDS尚不明顯,適當介入或可預防六十五歲之後的萎縮現象。

小腦、海馬迴和杏仁核分別掌管動作與認知的協調、記憶和情緒,在結構上看似沒有相連,但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林慶波、副研究員周坤賢透過特殊技術分析發現,這三個部位具有一條神經迴路如同隱形電路串起這三部分,相互牽動。

陳亮恭指出,這也說明為何個性和情緒改變是失智症早期症狀之一,因為情緒調節等,的確與記憶連動相關,更重要的是這些表現也與行動能力衰退關聯。

失能其實也受腦部功能影響,同系列研究發現,人類肌肉細胞萎縮後將製造「miR-29b-3p」微小RNA透過血液循環到腦部,研究團隊的中研院院士龔行健、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教授蔡亭芬進一步發現,腦細胞接收此訊號後,會造成腦細胞凋亡。

這改變了過去腦與肌肉系統運作的認識, 陳亮恭說,過去認為肌肉動作由腦部調控,腦部下指令使肌肉運動,但如今證實腦部與肌肉可以雙向相互影響,肌肉釋出的調控訊息也影響腦部健康。

我們常說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可能並不合適,根據榮陽團隊發現上述生物機轉,證實四肢必須發達,頭腦才能夠不簡單。這可能也可以說明,透過運動訓練肌力的重要,強健的肌力有助維持腦細胞健康,同時避免失能和失智。

團隊也透過全國性的隨機分配研究,針對千餘名平均近七十五歲的高齡者進行介入,證明這個不健康老化表現可以改善,進而縮短不健康餘命,以達成長壽的目標。

這一系列研究透過跨國流行病學比較、本土老化世代調查、配合腦影像及基礎生物學證據建立,並透過隨機分配試驗證明PCDS的可回復性,提早介入能真實達成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健康長壽。

陳亮恭說明,PCDS已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少見地由台灣主導定義的亞洲經驗,且逐步獲得全球認同,期待更多國家依此模式展開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也讓陳亮恭團隊接獲世界衛生組織的直接邀請,參與歐盟啟動的社區活躍老化研究,結合資通訊科技的發展,促成全球健康長壽的推動。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