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再生醫療法規停滯、研究經費斷炊 專家憂政府漠視
2021-10-21

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謝柏宏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20日舉行論壇,與會多位專家對台灣當前再生醫療發展感到憂心,直指再生醫療研究經費少、今年更出現斷炊情形,而再生醫療相關法規仍留在衛福部未送行政院。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昨日辦理「iPS細胞應用現況與趨勢」論壇,與會專家、台灣幹細胞學會創始理事長游正博指出,iPS細胞的養成需要具有特別技術的人員來執行,一旦支持的經費出現斷層,人才就會立刻流失。

游正博說明,我國政府投入於再生醫療的經費卻是逐年減少,從1億多台幣減少至八千多萬台幣,甚至是在今年中斷,相較於日本光是在2020年就投入的185億日圓(約新台幣55億)並已持續二、三十年,我國政府應更為提升對於再生醫療的重視。

國際細胞與基因治療協會(ISCT)前亞洲區主席何弘能也表示,日本在2013年即開始透過再生醫療三法,成為引領全球的再生醫療先驅。然而,台灣再生醫療法規仍停留在衛福部討論。

何弘能提醒,台灣雖然也跟進制定相關法規,但是進度緩慢,重要法案仍處在衛福部研議階段,成為阻礙我國再生醫療產業發展的絆腳石。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指出,若政府無法投入更多經費,則更應協助建立有利於我國再生醫療發展的法規環境,以利我國再生醫療產業可與國際接軌。

日本因山中伸彌教授於2012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傾力投資iPS細胞的研究與應用,我國亦有許多耕耘iPS細胞再生醫療應用的專家,然而在研究經費缺少、政府法規停滯的情況下,臺灣發展iPS細胞雖有潛力卻沒有助力。

林世嘉指出,政府就算無法提供像日本那麼大量的經費,也至少要制定法規,提供健全的法規環境協助發展。台灣可利用地理位置便利、優質人才之優勢與國際大廠合作,引進國外再生醫療技術在台落地,為我國產業界與學研界的互動注入活水,縮短學習曲線,加速台灣再生醫療邁向國際。

台灣幹細胞學會理事長沈家寧提出,iPS細胞即如同藥物發展的原料藥,雖然各國大廠皆在積極建立iPS細胞庫,但是規模仍不大。因此,如何效法樂迦再生科技,透過精密自動化再生醫療細胞製程來降低成本與提升生產效能,才是推動台灣成為iPS細胞上下游產業鏈的關鍵。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副執行長李財坤表示,要將再生醫療發展成國家產業,須要政府持續性地投入資源,並導入ICT技術,才能促進我國再生醫療產業的成長,並建議廠商可善用我國精密機械的優勢,以CDMO商業模式發展再生醫療產業,法人單位則可協助研發商進行療效驗證,透過活絡的產學合作,作為我國再生醫療產業發展的墊腳石。

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組長李佳峯表示,工業局持續關注全球再生醫學發展的趨勢。為扶持新興生物技術的發展,已於2017年完成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修法,將再生醫療等領域納入外,也在新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中,也持續將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與精準醫療等項目納入適用範圍,享有研發、人才培育及法人股東的投資抵減等優惠,以鼓勵廠商投入。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