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英國《金融時報》全球醫藥生技年度盛會,專家熱議後疫情時代的疫苗走向
2021-11-18

來源:GENEONLINE BY KATHY HUANG

新冠疫情是推動疫苗創新突破、研發規模等各方面的破壞性推力。過去 2 年間不論在疫苗的基礎研究、核准動態、以及市場接受度上都大幅躍進。

近期由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主辦全球醫藥生技線上會議(GLOBAL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NOLOGY CONFERENCE),其中「疫苗的未來(Future of Vaccines)」論壇,邀請全球生醫領域界重量級意見領袖參與,基因線上為亞洲唯一 Supporting Partners,獨家帶給讀者來自產業研發端、創投、市場分析等領域專家,探討新興疫苗與監管核准共同進步的經驗,以及疫後時代將如何改變疫苗研發進程的第一手報導。

論壇由勤業眾信(Deloitte)全球生命科學與健康照護產業負責人 Greg Reh 博士主持,與會專家則有葛蘭素史克(GSK)美國疫苗部門 Judy Stewart 資深副總裁、Flagship Pioneering 共同創辦人 Lovisa Afzelius 博士、VBI Vaccines 營業長 Nell Beattie 博士、Airfinity 共同創辦人及執行長 Rasmus Bech Hansen 博士。

新冠疫苗研發經驗強化製藥產業

當論及後疫情時代如何對醫藥產業帶來長遠影響,與會專家都表現樂觀態度。GSK 資深副總裁 Stewart 提到,疫苗加速研發、上市過程促成公部門及私人機構大量合作,民眾也愈加重視預防醫學在對抗疫病的關鍵角色。 

知名生技創投 Flagship Pioneering 共同創辦人 Afzelius 博士指出,新冠疫情展現了科學創新的影響力,她期待此次經驗會革命性顛覆製藥產業的研發進程,將來更勇於發展新興醫藥科技。以 mRNA 疫苗的例子來說,未來可以用來預防及治療新的疾病領域。Afzelius 博士特別強調,面對全球性的傳染病控制,格外需要數位科技的基礎設施介入。

另外,Airfinity 執行長 Hansen 博士點出,新冠疫苗的研發經驗已經為醫藥產業打好堅實基礎,將來當新興疾病出現時可以更有效應對。廣大疫苗需求已突破產業界及消費者在疫情前對醫藥市場的預設,政府也在公衛防治上投注大量資金,2021 年疫苗產業總收入約為 600 億美金,預計 2022 年將達到 1,000 億美元。

後疫情時代能隨時應對緊急疫苗開發?  

接著與會者討論到新冠疫苗發展策略,能如何幫助醫藥產業應對未來的大型傳染病。Stewart 資深副總裁說道,若要延續這股動能,需要從多面向維繫政府及民間機構的合作關係,他以 GSK 的經驗為例,為了共享與疫苗相關的醫療數據,GSK 和 CureVac、Sanofi、許多政府單位都有簽訂合作關係。

面對將來未知的全球性傳染病,Beattie 博士認為醫藥產業需要保持隨時總動員(all-hands-on-deck)的機動性,不論在疫苗運送、施打等流程上更加優化,此外疫苗也需要更能因應變種病毒株,以提供廣泛保護力。

Afzelius 博士預期,新冠大流行會延續一段時間,若能建立完善縝密的準備,對於緩解疫情擴散幫助相當大。此次經驗鼓勵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全球性的防堵病毒策略,著重早期預測、防止傳染、有效治療等層面;如同國家投資軍事設備一樣。

除了企業間的結盟力量,Hansen 博士也肯定 COVAX(COVID-19 Vaccines Global Access)扮演集中分配國際疫苗的角色。但未來這套系統未來仍需持續改良,包含資訊透明化、更多協作參與、以及各政府自主決定疫苗接種計劃的彈性空間。針對全球目前 300 多個候選疫苗進行比較研究也很關鍵,少數成功案例能作為將來疫苗研發策略的重要參考。

疫苗未來的創新走向?

過去疫苗多用於施打幼童、老年等易感族群,針對這點,Beattie 博士認為規劃完善的成人疫苗的時機點已成熟,成年人也必須如同兒童一樣定期接受疫苗接種。因此,疫苗製造商必須調整過往的研發進程,納入更廣泛的病毒種類,以及設計因應變種病毒的追加施打計畫,此外,能同時抗多種病毒感染(如 SARS、MERS、SARS-CoV-2 等)的多價疫苗也是可能的發展方向。

Hansen 博士表示,製藥產業已經逐步累積足夠的基礎研究與研發能力,但是疫苗分配機制並不公平。未來將需要投注經費,用於執行全球地域變異性、高危險族群等大型研究,以及供應鏈管理等投資。

後疫情時代的製藥產業新氣象?

論壇中各專家皆認同未來疫苗的生產規模將能因應疾病特性,彈性放大或縮小生產量能。Afzelius 博士認為歷經此次新冠疫情後,將來生技醫藥業可以在診斷試劑與疫苗開發、變種病毒分析方面都反應更快。

從經濟成本的角度切入,Hansen 博士指出新冠疫情的代價相當高昂,全球約消耗 1 萬美金才累積現今難得的研發成果。接下來藥廠不要急於縮小生產規模;保持現階段生產技術、專注生產可能需要但不緊急的疫苗是重要戰略。

Stewart 資深副總同意上述 Hansen 博士觀點,他認為藥廠隨時部署 2-3 種疫苗研發選項是可行的方式,並且建立靈活變動的系統因應需求調整是關鍵。面對仍未知的疾病發展,需確保疫苗的持久性、可變性、及預測能力。

「疫苗」可貢獻的遠超過預防新冠

Beattie 博士肯定此次疫情已建立大眾透過疫苗預防疾病的接受度,未來在其他疾病領域,例如 B 型肝炎,醫療系統應加強疾病預防,而不是著重末端的疾病治療。

從醫療成本的角度來看,廣泛施打疫苗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醫藥支出,不論對付新冠疫情或其他傳染性疾病都是重要的公衛防治策略。

作者:Sahana Shankar
編譯:Kathy Huang

原文/https://geneonline.news/financial-times-vaccine-forum/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