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泰國製藥產業發展情形與產業前景
2022-01-18

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

資料來源:Krungsri Research

一、全球製藥產業概述

一般而言藥品分為兩類,即原廠藥與學名藥,前者是廠商經過漫長的研發過程所生產的藥品,生產成本較高,一般而言原廠藥商可獲得20年的專利保護,當專利到期時,其他製造商亦可生產相同藥品;學名藥通常含有與專利保護已過期的原料藥相同的成分,由於學名藥的生產通常不需要昂貴的研發和臨床試驗,因此生產成本通常低於原廠藥。目前全球原廠藥多集中在已開發國家如美、歐、日本等國,並由這些國家出口以滿足全球需求;而開發中國家則多扮演原廠藥品進口商角色。

一般而言,藥品生產鏈分為三個階段:

(一) 初期:涉及新藥研發

(二) 中期:需要先進的技術與大量的投資,以添加不同成分作為最終產品。

(三) 成品:不同的成分經由進口或生產等方式,生產成為藥片、藥水、膠囊、乳膏或針劑等。

二、泰國製藥產業結構說明

大多數泰國藥商是生產學名藥的最後階段,進口活性成分後於泰國混和並生產成不同形式的藥品。泰國用於最終藥品的成分約9成來自進口,泰國製造藥品中,金額最多的是鎮痛藥和治療發燒的藥物。

依據泰國食藥署數據,至2021年8月,泰國已有148家藥品生產廠商獲得GMP認證,惟不到5%藥商有能力生產活性成分(如氫氧化鋁、阿司匹林、碳酸氫鈉等)。在研發方面,泰國主要研發項目為疫苗研究,例如針對愛滋病毒、禽流感和流感的疫苗。泰國藥廠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 國有企業,例如政府製藥組織(GPO)和國防製藥廠,它們主要業務重點是生產學名藥作為進口藥品的替代品。泰國2017年的政府採購法已認定 GPO具類似私人企業的地位,因此,公立醫院沒有規定須從GPO 採購。(在該法生效之前,公立醫院須自GPO購買其預算60-80%的藥品)。該法規使公立醫院得自非GPO供應商購買藥品,為民營藥商創造了公平的競爭環境,並提升GPO與民間藥商的競爭,其中也包含來自中國與印度的低成本產品藥商。

(二) 民間藥商,可分為擁有泰國股東的當地製造商及跨國企業兩種。泰國當地製造商多生產低成本的學名藥,如Siam Pharmaceuticals、Berl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Thai Nakorn Patana、Biopharm Chemicals等;而跨國企業則專注於原廠藥品,並代理高價藥品並在泰國銷售,部分也在泰國生產,主要廠商為Pfizer、Novartis、Riche及Sinofi-Aventis等。

泰國民營藥廠面臨的挑戰包含(1) 從印度和中國進口的廉價藥品,其生產成本低於泰國;(2) 民營藥廠在製造和銷售方面相對GPO仍存在劣勢;(3) 泰國公共衛生部和審計署制定了批准藥品的參考價格清單,以控管公共醫療支出費用;(4) 泰國在2016年加入「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The 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Convention and Co-operation Scheme, PIC/S),在實施 GMP-PIC/S 標準後,民營企業的製造成本也因此上升。

三、泰國藥品銷售情形

泰國大約90%的藥品產量由國內市場消費,藥品消費佔國內醫療費用的1/4,主要原因是泰國健康保險涵蓋人數持續增加,使得藥品消費量大幅增加。

泰國藥品銷售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 醫院:鑒於泰國全民保險系統涵蓋廣泛,國內藥品市場約8成的價值是透過醫院銷售的,其中學名藥約佔61%;原廠藥佔39%,其中原廠藥的消費量成長速度快於學名藥,主要用於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二) 非處方藥(OTC):非處方藥品市場約佔藥品總消費額的2成,泰國共有20,516家註冊藥局,其中25%位於曼谷。

2013 年至 2019 年泰國藥品出口每年成長約 7.4%,但出口藥品多為低價值的學名藥,大多出口至鄰國,如緬甸、越南、柬埔寨和寮國等(占 59%)。在進口方面,則多為國內無法生產的高價藥品,包含抗貧血治療、抗生素和降低膽固醇的藥物,主要來自德國、美國和法國,藥品貿易長期呈現赤字。此外,自印度進口藥品額持續上升(佔藥品進口總額的7.7%),主因為印度的開放專利和「強制許可」系統,允許印度當地製造商在某些情況下不遵守專利權,並使他們能以極低的成本生產原廠藥物的仿製版本,因此自印度進口藥品主要為廉價學名藥。

2014年至2018年泰國是東南亞第二大藥品市場,規模僅次於印尼,銷售額平均成長率4.6%;然而2019年市場成長率減少至3.7%,主因為政府試圖控制醫療保健支出,使醫院轉向購買泰國本地生產的學名藥。

四、2021年泰國藥品產業貿易情形

2021 年泰國國內銷售的藥品價值預計達1930 億泰銖(成長 2.5%),低於2020年的成長幅度2.8%。COVID-19疫情使民眾因為非嚴重疾病就醫比例下降,此外消費者購買力減弱也使藥房的銷售減少。2021年前9個月藥品銷售情形分述如次:

(一) 藥品國內銷售大多下滑,其中藥片較2020年同期減少11.0%,藥水減少1.0%;藥膏減少4.2%;但膠囊和針劑分別成長0.1% 和 2.9%。

(二) 出口較2020年同期下跌5.4%,僅93 億泰銖,出口至柬埔寨、寮國、緬甸和越南 (CLMV)的藥品價值(佔所有出口額58.3%)較2020年同期下降 7.3%,銷往日本(占出口額6.6%)下降 5.8%;出口至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藥品(共佔17.9%)下跌12.9%。

(三) 在進口方面則較2020年同期成長7.3%至 460 億泰銖,自德國進口成長0.2%(佔藥品進口的 13.1%);自日本進口成長31.7%(佔藥品進口的8.0%),自美國進口成長6.8%。自印度和中國的進口額(分別佔藥品進口額12.8%和3.2%)較2020年同期大幅成長59.1%和22.3%。

五、泰國製藥產業前景預測

(一) 泰國國內藥品市場預估每年平均成長3.5%至4.5%,主要受以下因素推動:

1. 隨著人口老化增加生病比例,尤其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上升,前揭疾病通常需要使用昂貴的進口藥物治療。

2. 泰國全民醫療保險持續普及,擴大對於學名藥的需求。

3. COVID-19疫情提升人民對健康的重視。藥廠也傾向增加投資以滿足需求的成長。

(二) 泰國國內市場競爭也可能加強,主因如次:

1. 低成本印度和中國藥品持續進口;

2. 新跨國公司在泰國生產學名藥並銷往國內及出口市場;

3. 其他領域的廠商跨足製藥領域

4. 國內藥廠因需滿足滿足 GMP-PIC/S標準提升成本,或進口藥品原料成長等因素,使廠商成本增加。

(三) 依據大城銀行研究中心分析,2022年和2023年製藥產業投資將趨於增加,主因如次:

1. 對藥品需求增加;

2. BOI將提供相關投資促進計畫,包括對核准性活性藥品製造商提供8年企業所得稅減免,及對藥品製造商提供5年企業所得稅減免;

3. 製藥業是政府指定的「new S curve」產業之一,製藥業廠商赴東部經濟走廊(EEC)投資可獲得相關資源,政府並期盼透過相關獎勵措施提升研發能量,以降低藥品生產成本,使藥品生產成本相對進口的藥品更具競爭力。在2020年共計4項在生物技術研發及藥物生產相關領域投資計畫獲得BOI支持,總投資額為3.551億泰銖。

(四) 泰國製藥業者有機會藉由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減少對進口藥品的依賴。目前政府正協助國內藥廠生產高價值的原廠藥品,並開發生物製劑(如抗癌治療),預期未來對這些藥品的市場需求將增加。部分非傳統製藥產業的泰國企業,也計畫進入活性藥物成分的生產,包括PTT 和政府製藥組織,刻正投資以進行癌症治療。此外,SCG化學也投資生物製劑和先進疫苗等。此外,受益於泰國在醫學研究方面的專業知識,包含在Covid-19疫苗方面的研究,及可隨時火取用於生物應用的草藥與天然產品;加上泰國從Sars到Mers及Ebola病毒,到現在的Covid-19,泰國國內有潛力與能力以更低的成本開發有效的疫苗,有助於降低泰國對國外昂貴的活性成分及專利藥品的依賴。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

原文連結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