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供應鏈出狀況 專家促成立缺藥中心
2022-04-18

來源:自由時報 記者林惠琴

缺藥危機浮現!衛福部食藥署統計,COVID-19疫情發生以來,二○二○年至今年二月底,缺藥評估報告累計六三五件,二○二○年更以三五五件創下新高。同時醫藥品查驗中心彙整發現,民眾申請個人藥品專案進口也於二○二○年突破一.四萬件的高點,是二○一一年五六○件的廿五倍。不過,食藥署指出,多數缺藥案件可由其他藥品替代或經公開徵求專案輸入或製造取得。

申請個人藥品專案進口 二○二○年突破1.4萬件

最新缺藥評估報告統計,從二○一八年的一八九件成長至二○二○年的三五五件,但二○二一年略降至二二五件。過去兩年主要缺藥類別為心血管、抗感染、消化和代謝用藥,以及抗腫瘤藥與免疫用藥。

今年一至二月缺藥也有五十五件,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指出,每年年初因國內長假因素,慢箋提前取藥需求成長,且廠商調度也受到影響,進而短缺,但均屬短期。

食藥署︰有缺藥通報機制

楊博文推測,近年缺藥原因主要是供應鏈出狀況,可能與疫情影響生產、航運有關。至於近期烏俄開戰,已於第一時間清查,國內核准輸入製劑藥品許可證,尚無烏俄製造藥品,原料藥僅有一項藥品使用俄羅斯來源,但有其他替代來源,不影響供應。

楊博文指出,國內都有缺藥通報機制;若為必要藥品,業者更須至少於六個月前通報,並調查有無替代藥品、盤點庫存,經評估確定短缺,就會啟動專案製造或進口,多數案件可由其他藥品替代或經公開徵求專案輸入或製造取得,確保民眾用藥。

不過,醫藥品查驗中心彙整發現,民眾申請個人藥品專案進口在二○一一年為五六○件,二○一九年大幅上揚到五八一八件,二○二○年更衝破萬件大關,達到超過一萬四一七○件,推測可能與體制完善、申報更精準有關。

楊博文則認為,民眾申請個人藥品專案進口,可能與外國人到台灣生活,希望延續使用他國用藥,或部分民眾想用特定藥物,但國內沒有上市,進而申請。他提醒此類未在台取得許可證藥品,萬一使用出狀況,患者無法申請藥害救濟,建議多用核准藥物,相對有保障。


專家促成立缺藥中心 主動監控

來源:自由時報 記者林惠琴

面對缺藥危機,專家認為從疫情、航運、戰爭影響供應鏈,到台灣健保核價低都是因素,建議成立缺藥中心主動監控,列出必要緊急藥品使用清單,以免出現「藥」命危機,且替代藥品也恐產量不足無法補足缺口,應及時掌握因應。至於個人藥品專案進口申請件數上升,可能存在無法監督業者、民眾權益受損等疑慮,政府應逐件評估必要性。

台灣藥品行銷管理協會發言人、社區藥局藥師沈采穎表示,缺藥逐漸成常態,疫情、航運、戰爭加速惡化,例如治療生殖器疣「菜花」的藥品,去年底業者因原物料缺乏暫停供貨。即使缺藥有同成分替代選項,但有些人用起來效果就是不一樣。政府除了被動提供醫療院所、藥局通報機制外,也應成立缺藥中心主動監測缺藥狀況,否則等到通報,有時已來不及。

國內藥品供應評估處理計畫主持人、台北榮總藥學部部主任張豫立表示,台灣市場相對小,不少藥品或原料藥仰賴進口,難免受外界因素影響。近年缺藥情形確實因天災頻仍加上疫情而增加,但多數是短期缺乏,影響因素改善就能恢復供貨。他認為食藥署已建置多年的缺藥通報、評估與處理資訊平台及配套機制,相對多數無相關機制國家,已更能即時掌握短缺訊息並提供因應策略。

此外,他說明,雖然多數缺藥有替代藥品可選擇,但替代藥仍涉及供應量能因素,有時未必有足夠生產量能可及時補滿需求缺口,因此無法完整替代的缺藥,須及時啟動專案進口、或協調國內增加生產因應。

台灣臨床藥學會常務監事胡幼圃表示,通常國際藥廠不會多家生產相同藥品,當供應鏈出問題,自然衝擊不小。而相對於日、韓等地,台灣有些藥品健保給付價太低,藥廠就會先供貨給其他高價國,坦言要與國際競爭不容易,建議政府至少整理必要緊急藥品使用清單,確保供貨沒問題,以免影響救命,並掌握健保核價對藥品供應的影響與因應。

成功大學藥學系教授高雅慧則指出,個人藥品專案進口申請件數大增,顯然需要討論,這種情況造成廠商可規避在台接受政府監督,用藥出狀況時,患者也無法尋求藥害救濟,政府應做好把關,每一件專案申請都應評估必要性。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