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說好的新冠嬰兒潮變嬰兒荒
2021-06-22

⊙陳亮恭/台北市立關渡醫院 院長

今年一月台灣新生兒僅九六○一人,史上首度單月新生兒跌破萬人大關,去年整年結婚人數也僅有十二萬對,從此趨勢判斷,台灣在疫情爆發的今年,恐將再創出生率新低。相對歐美各國,去年受疫情影響較少的台灣,今年一月新生兒數量竟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百分之廿三,下降程度更甚歐美,顯見人民的生活與經濟受到重大衝擊,屢創新高的股市與領先國際的GDP,都無法反應年輕世代的經濟壓力。

走過疫情肆虐的二○二○,各國預期今年可迎來新冠嬰兒潮,而近幾個月各國人口統計卻跌破眾人眼鏡,歐美各大媒體也大篇幅討論。向為歐洲生育率居冠的法國,今年一月新生兒較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十三,是二戰後新低。而美國在經歷疫情的一年間,去年出生率也創一九七九年以來新低。同樣的現象,在開放二胎政策的中國大陸也是如此,去年新生兒較前年減少百分之十五,也是北京提前啟動三胎政策的近因。

歐美各大媒體紛紛以「嬰兒荒(Baby Bust)」對比「嬰兒潮(Baby Boom)」稱呼二○二○年現象,原本Boom與Bust是用來形容經濟景氣循環的繁榮與衰退,此時意外出現的嬰兒荒引起各方討論,結果發現嬰兒荒也非全然與疫情有關。在全球出生率大幅下降時刻,唯一的好消息是由於封城與在家工作,孕婦減少在外奔波,也較能在家養胎,早產風險大幅下降。

環顧全球,疫情期間生育率逆勢上漲的是德國,對比歐美各大媒體分析及北京的三胎政策,或可對我人口政策有些啟發。美國出生率下降與德國出生率上升的關鍵原因是移民政策,在川普政府強力主導下,移民美國數量顯著降低,而德國在疫情前收容百萬以上政治難民,兩者在「嬰兒荒」時代出現巨大落差。移民或是難民到了一個可安身立命的地方重建家庭,也希望小孩能擺脫原有困境,也為取得移入國家國籍,往往生育率較高,造成移民數量影響國家整體人口結構的現象。

北京的三胎政策宣布後,網路上駡聲連連。八、九○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常稱自己是四二一家庭,上有父母二人與祖父母、外公外婆四人,共須照顧六人,結婚後夫妻共照顧長輩十二人,再加小孩一人,生活與經濟壓力極為沉重。而高度競爭的社會中,子女教育經費驚人,政府若未能對年輕世代提供經濟安心的生活,根本不可能生第二胎,遑論第三胎。在開放二胎六年間,整體出生率持續下滑,讓北京面對人口紅利快速流失情況下,連忙啟動三胎政策。

台灣早已鼓勵生育三胎,但出生率卻一直比實施一胎化時的中國大陸還低,顯見年輕世代不會為了救國而生育,政府部門調控人口結構須有完整策略,關鍵在於整體社會安定及年輕世代的生活壓力。台灣人的生育與結婚,是緊密連結,所以非婚生子女比例極低,這是社會與文化特質,而現代男女也不少人更愛自己,不願遷就為婚而婚。

日漸低落的結婚意願,低薪工作生活壓力、高度競爭的文憑社會,加上成家置產的高難度,年輕世代結婚與生育意願難以提升,改變未來該思考的是低薪現象與財富分配、年輕世代未來,及有效的移民政策,否則出生率只會持續探底。

 

來源:聯合報 陳亮恭/說好的新冠嬰兒潮變嬰兒荒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