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塑毒重創MIT修復恐需10年

[ 台灣時報 記者  王文雄 ] 2011/06/13

塑化劑汙染威脅民眾健康,也重創台灣食品的優良形象,臺大詹長權教授預估,MIT形象恐怕需要十年以上時間才能修復。如何有效從源頭把關,讓消費者恢復信心?生策中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辦理「台灣食品安全管理總體檢論壇」,邀集產官學臨床、公衛、毒理、藥理、食品科學等專家擬定對策,希望遏止類似的食品災難不再發生。

 

 

 

 

 

 

[資料來源:WiseEnterprise]

 

 

生策中心董事長王金平表示,此時的危機讓國人得以嚴肅地正視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我們應該停止責怪、推諉,全國一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危機會化成轉機。尤其,主管機關一定要透明主動、明快處置,所有措施要以消費者健康為第一考量,才能獲得民眾的信任,把國際市場再找回來。

事實上,從三聚氰胺、美國牛、塑化劑等食品安全風波接連發生,突顯出政府組織及分工問題,我們的食品自原料│製造│銷售分屬不同部會管理,原料食材由農委會把關、製造加工過程屬於工業局執掌、上了餐桌的食物則由衛生署來稽查,但是這個過程缺少對掌管化學毒物管理的環保署。未來,應該如何加強各部會資源整合,是論壇中首要討論的議題。

而這起塑化劑汙染,包括食品、飲料、保健食品等都受到波及,如何建立自主管理辦法?臺鹽董事長洪璽曜認為除了法規,廠商觀念也需要再教育,譬如在進原物料的時候,應該不定期到現場,就人、物、工廠環境進行訪查,至於即將推動的食品履歷,台大教授許輔建議源頭管理應延伸自進口原料,尤其國內食品原物料八十%是進口,所以食品的履歷,從入關就要開始記錄商品國際條碼與批次標號,台大詹長權教授則建議應該仿效歐盟推出的「化學品管制」,從源頭監控有毒化學物質流向哪些下游廠商,才能有效防止黑心添加物,流入市面。

對民眾來說,此刻最想了解吃下肚的食品,有哪些潛在風險?如何避免這些危害接觸?其實,塑化劑也存在於環境、容器,甚至藥品當中也是容許使用的,包括美國、大陸也將塑化劑納入藥典,為了減少國人恐慌,生策中心也邀相關學者及毒物科醫師從公衛角度思考,希望協助政府訂出標準依據,讓消費者放心。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