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生技新視野》台灣生技軟實力 需要快速提升
2011-06-20

【工商時報  撰文/呂銘峰  台北市生物產業協會總幹事】2011/06/20


引發環保團體與知名作家爭議不斷的「南港生技園區」開發案,最近終於「有條件通過」,預計五、六年後可以完工啟用。由國家競爭力的角度來看,坦白而言還是太慢,不過總比沒有來得好。

生技產業絕對是一個知識密集、專利密集、雖然比不上國內半導體動輒百千億的投資金額,但比起台灣傳統中小企業,也算得上是資本密集了。這樣特質的高科技產業,世界各國莫不列入最優先的重點產業培植,因為它其實也正是國防產業的一環。試想想過去的SARS、新流感、還有愈來愈多的奇怪病毒,有錢未必買得到疫苗或解藥,更別提那些恐怖份子老是吵著要搞個生化武器。確實全球都將防疫視同作戰,只有台灣人最勇敢,塑化劑照三頓吃也不當一回事!

回顧民國90年,「竹北生醫園區」核定為國家重大建設計畫,準備「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產業高值化,開發面積38.3公頃。幾乎在同一時間,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確立以積體電路、軟體、生物醫藥為主導產業展開規劃招商。兩岸龜兔賽跑於焉開打,各自努力。奇怪的是,這些年頭下來,台灣原地踏步,繞來轉去,還在規劃當中;當年信誓旦旦將會進駐竹北園區的世界級大咖紛紛跑到張江園區,於是對岸生醫園區由一期進入二期,2005年又成立了上海國際醫學園區,把西門子拉進來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成立上海質子醫院。已進駐張江園區的國際生醫企業早已破百,陸資企業則更是多多。在對岸園區走一圈,就好比逛生醫百貨公司一般,世界名牌全體排排站,氣勢驚人;而咱們這隻兔子睡得處變不驚,對手不但跑到終點,還來回跑了好幾趟把咱的客人都搶光了,我們仍然繼續作春秋大夢!

到2010年底,張江園區進駐企業1,905家,投資額達1,239億元人民幣。總營收達1,556億元。創造就業機會17.34萬人(其中博士4,288人、碩士27,082人、大學畢業生超過10萬人);上周專欄討論的專利數目,已申請22,215件,專利授權數5,934件。這不正是我們最需作的提升就業率與創新能力嗎?怎麼都被山寨了?

2006年9月破土動工,位於江蘇省中部的「泰州中國醫藥城」,則以CRO作為戰略佈局,企圖成為前臨床與臨床試驗的ONE-STOP SERVICE CENTER。打著胡錦濤故鄉的招牌,並引入省醫藥主管單位,果然也吸引了國際知名CRO品牌的駐足,沖著就是大陸所能提供的病人數量優勢,那是所有人體臨床試驗的最大瓶頸之一。

這兩個園區也沒少忘了群聚效應(CLUSTERING EFFECT)。由規劃之初,上海中科院就將相關單位遷入張江園區,各大學與醫院遷入的、設分院的,比比皆是,真正落實了群聚效益。生技產業所需的群聚效應最重要的在於研發階段,不在生產階段;因此全球生技園區皆在著名大學或是醫學中心的周圍。由於生技產品的門檻高、研發時間長,這樣的現象是自然產生的,這也是美國自我檢討,為何生技產業發展能夠勝過歐洲日本的關鍵,就在於基礎研究與產業界能緊密結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

南港生技園區的啟動希望這回是來真的,台灣已經錯過一個竹北生醫園區,白白浪費一個黃金十年,這十年也正是大陸生醫市場有史以來成長最快的時期,請問台灣的生技產業還能等多久?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