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生技新視野》台灣生技創投 15年興衰史
2011-07-25

【工商時報  撰文/李世仁 浩理生技管理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


生技產業是台灣政府認可的下一個兆元產業,政府自25年前成立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開始催生生技產業,經過20餘年的努力,生技產業確實已成為全球的顯學,但台灣領先的優勢正快速流失中。

現今國際所有開發國家,幾乎找不到不宣示全力投入發展生技產業者,在各國紛紛提出優惠方案搶攻生技產業市場,台灣政府亦特別提出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希望讓如鑽石般的生技產業真正起飛發展,在全球發光發熱。

然而經過二年多的努力催生,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中,真正具主動主導角色的BVC生技創投基金,才終於獲行政院核定,誕生第一個由張有德主導的TMF醫材創投基金,政府承諾投資20%,金額10億元,開始正式對外募集另外的80%;可以說是為台灣已沒落的生技創投產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苗。

筆者曾特別撰文說明,生技創投基金是發展生技產業最重要的推手,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共生關係。生技產業是典型的知識經濟,屬無形資產掛帥的創業密集產業,在公司成長至可正式進入股票市場前,生技創投是其唯一互動的金融業,股權投資則是此時唯一的金融商品。

縱觀全球知識經濟產業發達的國家,必定有蓬勃的創投產業。台灣的創投產業曾經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造就了蓬勃的電子半導體產業。但當IT創投隨著IT產業的蓬勃發展後,逐漸隱退沒落時,台灣的生技創投基金卻在生技產業還來不及長大時,就隨著IT創投共同衰退沒落了,當然生技產業的成長就困難重重了。這也是台灣的官學研醫單位經過多年努力創造豐富的成果,卻無法落實移轉產業促成生技產業發展的最重要原因。

反觀目前創投產業居全球第二名的以色列,政府堅定明確的創投政策,帶頭活化超過250家創投基金,創新種子遍地開花,引導出舉世驚豔的知識經濟產業。

台灣的生技創投基金,較具體的起步始於1996年,由中華開發工業銀行與誠信創投開始投資TANOX公司揭開序幕,迄今已整整15年。

1998∼2003年可以說是生技創投的全盛時期,生技創投達20餘家,中華開發工銀每年投入$10∼15億元,加計台灣20餘家生技創投亦投入$10∼15億元,總計每年投資的金額在$20∼30億元。

在2002年中華開發工銀更名列全球第五名最活躍的專業生技投資機構(VENTURE REPORT統計)。目前台灣很多知名的生技公司,都是當年創投所貢獻協助者,例如精華光學、佳醫、中化生技、國慶化學、基亞、台灣微脂體、太景等等。

生技創投的開始沒落,當年的財政部長林全的錯誤政策是主因,身為財稅專家的他,認為電子半導體產業經政府多年扶植,多數已成長為國際A咖,但A咖繳交的稅卻遠不如傳統產業,不應該再享受任何優惠補助。創投產業亦被抬舉成高科技產業,不應再提供任何誘因,因此原本投資創投可享有的20%稅賦優惠抵減就被取消了。

國內創投紛紛外逃至境外成立投資公司,因留在台灣的創投無法募得資金,更有層層法令管制與高額稅賦,當然逐漸凋零沒落。缺乏創投的專業資金活水,知識經濟的創新種子,當然沒機會萌芽成長。

現今全球紛紛設立生技創投基金,搶攻發展生技產業,但台灣的生技創投只餘不足5家,且大多數將於兩年內結束,生技產業的發展當然困難重重。筆者必須懇切的指出,要發展生技產業,台灣亟須專業的生技創投基金,不只是需要大型基金,而是需要完整的大、中、小型基金。

同樣的,若要發展農業生技產業,台灣需要的絕對不是目前政府僅能提供的補助補貼等間接金融商品,而是必須要有專業的農業生技基金,採用股權投資的直接金融商品,藉由公司法的股東權利義務規範,引入企業化經營,使連結資本市場資源與全球化商業活動,主動式的促成農業生技產業的發展。


 (資料來源:WiseEnterprise)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