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生技新視野》台灣觀點的生技發展策略
2011-08-29

【工商時報  撰文/浩理生技董事總經理 李世仁】 2011/08/29


近1個月來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中的BVC與SIC都獲致進展,引起注目及引領生技投資熱潮,一時間敦聘海外專家救台灣的論述,引發廣泛討論。

台灣生技產業經政府多年推動,被質疑口惠實不至,真正放入的資源有限;經過20年的推動,成效確實不夠顯著,現僅有上櫃生技類股公司34家,上市生技醫療類股公司18家,多屬中小企業規模,其總市值占台股權重仍不到1.5%。

海外的生技專家具備專業及成功經驗,提出美國(全球生技產業最強大國)觀點,希望有助提升台灣生技產業使跨入國際。但台灣的生技產業發展策略究竟要從美國式的觀點走向世界,還是從台灣觀點走向世界,實在值得大家以知識經濟的創新思維來進一步思考。筆者首先以多年投資美國及觀察美國生技產業蓬勃發展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1.全球眾多先進國家在過去十餘年皆想模仿美國模式來發展生技產業,但都沒有成功。其中最力者為北美洲的加拿大,以及歐洲的英國與德國。

2.全球僅美國擁有對於知識經濟產業最友善完整的資本市場,包含種子基金、創投基金、併購重整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甚至智財權基金(IP FUND)。

3.全球僅美國擁有吸引國際人才與資金的環境;歐洲的生技創投資金過去十餘年一直是淨流出至美國狀態。

4.全球僅美國的學研單位與產業界的互動合作最開放,研發能量的技轉合作與研發成果的授權合作最有效率。


想想若從美國觀點看台灣,台灣有甚麼優勢?感覺都遠遠不足、不到位。過去近20年來,有相當多的美國專家陸續回台協助,但上述情形改善了多少?事實是生技產業的發展仍遠不如預期,大量生技相關學系畢業的學生仍找不到工作。

若純從產業的觀點來看,在台灣設立的生技公司面臨長不大(互動的創投資金少)、市場小(台灣僅2千3百萬人)、健保給付低(眾多項目標準給付額低於多數亞洲國家)、法規認證非常嚴格(台灣比照全球市場最大的美國FDA最嚴格法規)等等劣勢,因此非常辛苦。將心比心,海外專家無奈之餘,只能從最熟悉的美國嘗試把部分技術產品帶回台灣,希望帶動、促進台灣生技產業,但這是最有效的方法策略嗎?

還是反向由台灣的觀點角度,整合台灣的有限資源、特色與優勢,從台灣走向世界!台灣有甚麼特色與優勢呢?筆者曾經撰文提過,台灣位居全球前3大生醫單一市場美、中、日的關鍵地位,可扮演必要合作夥伴的關鍵角色;台灣有充沛的中小企業及靈活專業的營運策略與模式;台灣有全球最友善對中小企業最支持的上市櫃股市;台灣有融合中西醫療法,整合疾病醫療、預防醫學與養生照護最佳的基礎平台。

這麼多的基礎優勢,只要大家換個角度、換個觀點,應該都不難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發展策略。譬如台灣有非常堅強的西醫及中醫,可以建立融合中西醫療法的獨特(觀光)醫療產業,打造結合西醫快速疾病緩解及中醫調理養生的全套個人化醫療服務,既吸引中國客戶又吸引西方客戶族群。

台灣生技公司可以利用台股優勢,以一項利基產品中小企業之姿就先上市櫃,整合台灣資本市場與金融市場資源,發揮美、中、日關鍵合作夥伴角色,快速整合國際夥伴資源,共同進軍其它市場;又結合中醫的非侵入式診斷儀器,做慢性病追蹤,搭配西醫療法,或塑造創新的居家照護營運模式等等。由台灣走向世界,是否更海闊天空呢?

美國經驗優勢當然值得借鏡,但從後追趕,我們已落後太多;不僅落後美國,也落後太多國家。政府的政策或許應重新以從台灣走向世界的觀點思考,放大台灣現有優勢,規畫最佳的生技產業國家發展策略,奠定台灣特色與定位,建立配套的基礎環境,做生技產業發展的最佳支援;生技業者自身應善用台灣優勢與台灣的學研醫資源,擬定最佳營運策略與營運模式。畢竟大膽創新與勇於承擔風險本就是知識經濟的本質,更是台灣企業根深柢固的成功特質。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