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觀念平台》引領產業結構調整 政策須改弦易轍
2014-06-26

【工商時報  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2014/6/24】  

 

近幾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率總是開高走低,背後原因在於維繫經濟成長的三大引擎:投資、民間消費及出口,多數熄了火。尤其在投資上,在市場小對外資吸引力不足,加上公民意識抬頭下,幾乎沒有新的產業出現,故投資相對低迷。加上「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屆滿,以「產業創新條例」取代後,租稅優惠措施祇剩研究發展投資抵減,且抵減率下降,年限也限制當年抵減完畢,政策工具全面弱化,不但影響企業創新能力,也使政府在招商引資上缺乏誘因。

如進一步觀察台灣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包括:其一,以PC為主的代工、製造模式面臨挑戰:台灣長期依賴代工、製造,比較缺乏品牌、通路,在電腦進入微利時代,為維繫利潤,產業被迫外移來降低成本。但近幾年來,大陸廠商崛起,對台灣的業者帶來重大衝擊。加上大陸高薪的驅使下,也使台灣科技產業人才外流,如何留住甚至延攬科技人才,均值得當局思考。

其二,政策偏頗,成也硬體,敗也硬體:在蘋果平板電腦引發的典範轉移後,以微軟和英特爾建構的WINTEL體系面臨重大挑戰,桌上型、筆記型電腦需求下滑,價格也進入微利時代。硬體設備價格愈來愈低,獲利模式改由軟體、應用平台及其他服務取代。

其三,成也大陸,敗也大陸:大陸在生產成本提升面臨騰籠換鳥及經濟軟著陸之際,台灣也被迫跟著轉型。未來製造業應搭上歐美日再工業化的列車,取得先進技術,才能續保對大陸領先優勢。不過,在服務業上,「敗也大陸,成也大陸」。過去隨著製造業的外移,高消費族群隨之外移,也影響服務業的消費能力。不過,大陸民眾在近年來所得水準上升,加上政府發展策略也由出口導向轉為擴大內需,有利台灣服務業的輸出。

其四,產學合作不夠密切、資源配置失衡:台灣的產學合作不夠密切,但學術界投入資源不少,尤其是基礎研究的經費逐年增加,反之經濟部、工研院的經費則持續下降,加上學術界研究成果很難落實至產業界,也削弱了產業及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針對上述困境,欲加速台灣產業升級轉型,台灣應由製造擴及服務、發展平台、應用服務,以及延伸價值鏈,並由以往成本降低(COST DOWN)走向價值提升(VALUE UP)的新思維。同時,聚焦若干相對於大陸有技術障礙的生技、醫材(具國際認證能力),雲端平台(潛力領域),自行車、工業電腦(少量多樣和大陸區隔),農業生技、食品、環保科技及服務(台灣有安全、安心的保障)等,聚焦資源提供獎勵也有其必要。為落實上述策略,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政策工具引導資源重新配置,投入品牌通路,或有能力延伸製造及於服務,可以擴大產業內涵及附加價值的領域。欲加速產業結構調整,除了恢復部分有利企業創新的「產業創新條例」租稅優惠外,政府的產業政策工具必須同步改變,誘導產業投入品牌通路,以及創造附加價值,而非繼續OEM、成本降低。此外,將資源投入於具主導產業規格或具有構築技術障礙能力的科技或傳統產業,以及協助企業購、合併減少產能過度投資的問題,才能重拾競爭優勢。

其次,聚焦資源並採用嶄新工具。適度恢復過去若干被弱化的租稅政策工具如員工分紅、技術入股的緩課與人才培訓的投資抵減等。同時,在政府財政拮据下,思考利用嶄新的政策工具來提高企業活力,如企業購併提供誘因,加速企業整併,以及利用產業私募基金、國發基金、主權基金或法規鬆綁來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

再者,盡速通過ECFA服貿協議,使業者可以善用大陸、東協「有計畫」輸出服務業,強化服務業的規模經濟優勢,提升競爭力,並和國內的就業人才、資金回流有效連結,解決薪資停滯的問題。

最後,產學合作績效指標的重新檢視,落實產學合作的效能。尤其是重新檢視部會資源的配置,並增加資源投入創新活動,才能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及解決薪資停滯不前的困境。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