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由亞太投資論壇看台灣生技產業如何踏出國際化的下一步
2014-08-08

有感於過去幾年醫藥產業在亞洲地區的增長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很大,目前全球醫藥產業的市值若扣除亞洲後其餘地區幾乎沒有增長甚至有減少現象,因此大部分跨國醫藥產業都非常重視亞洲地區的生技投資機會發展。為協助國內廠商了解國際上生技產業發展趨勢,生策會與鑽石生技投資股份公司聯合召開「2014亞太生技投資論壇」,並邀請摩根士丹利、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瑞士信貸投資銀行、麥肯錫管理顧問等國際投資專家分享亞太地區的生技投資機會與兼併趨勢。

<亞太生技投資熱點與國際併購趨勢>

與會專家紛紛聚焦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中國的醫藥市場於2005年時已佔全球第九位,至2014年已達全球第三位,甚至有機會超越日本而提升至全球第二位。研究顯示也預期2014年大陸將有7億人口有健康方面問題,其中有很大部分為慢性病患,例如高血壓、呼吸道疾病等,以及因經濟快速成長使生活方式及環境改變而引起之疾病。近年來中國生技製藥產業年增長比例皆大於20%,主要原因與醫療保險之投保人口比例由16%增加至97% (2011)有關,醫保人口的增加也相對使公立醫院的門診量及住院量都有所增加,然而生技產業目前只佔中國整體GDP的 5%,若與世界其他國家比較,歐洲國家生技製藥業約佔GDP 10%,美國生技製藥產業則高達GDP 18%,顯示出中國生技製藥產業的發展潛力仍然很大,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可預期人均衛生醫療支出也會跟著成長。在此論壇中,與會專家建議於亞太地區生技製藥產業值得切入的機會包含學名藥、生物製劑、中醫藥物及醫管服務等。

國際藥廠的併購合作趨勢是本次論壇的另一項重點,參與論壇的與會專家預測今年可能是生技產業出現兼併收購情形最多的一年,以台灣而言,已有數家藥廠成功透過海外併購或策略合作方式往國際市場開疆闢土,例如安成藥業透過併購中國的華益泰康進入中國市場,美時則與艾威群(Alvogen)進行策略聯盟,由艾威群取得美時6成股份成為最大股東,但同時也由美時收購艾威群台灣、中國、印度及韓國子公司的主要股權,使美時成為艾威群集團在亞洲的研發與產銷的重要平台,同時幫助美時掌握海外行銷通路並擴大市場規模。

在國外跨國製藥廠商收購案部分,最受注目的是瑞士藥廠諾華(Novartis AG)與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GSK)互換資產、並成立合資企業,以便簡化業務;諾華出資145億美元外加授權金買GSK抗癌藥部門,GSK則以71億美元外加權利金,買下諾華的疫苗業務。由諾華專注發展高利潤的癌症藥物,葛蘭素史克則穩固公司在全球疫苗市場的領導地位。諾華另外把保健事業賣給禮來公司(Eli Lilly & Co.)。拜耳集團(Bayer AG)同意以142億美元收購默克藥廠(Merck & Co.)的消費保健事業,鞏固其接近非處方保健產品市場龍頭嬌生(Johnson & Johnson)的地位。

若從管理的BCG矩陣來看,今年跨國藥廠的幾個收購案,主要是把集團自身低市占率且低成長率的落水狗事業做套現,並利用資產互換的方式,再跟競合對手收購與自身相關的主要業務事業(高市占率但市場成長率低的金牛事業),來龔固該產品市場的地位,可以發現目前這些跨國製藥大廠正進行產品集中發展的成長策略。除了各大跨國藥廠各聚山頭的態勢外,這些公司仍持續投資布局未來高成長的潛力事業(如:Pfizer、Sanofi、Eli Lilly及GSK已生技藥品開發),並在亞洲潛力市場設立合資公司進入市場,再進行分段式收購(如:中國大陸以疫苗行業的併購/合作居冠)。

<國際化是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關鍵>

綜觀過去國際上製藥產業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強者恆強的現象,透過不斷的兼併收購以擴大市場規模,是生技製藥產業邁向國際市場無法避免的過程。台灣生技產業發展至目前現況,如何整合國內生技產業並進行國際化的轉型將是下一階段最重要的課題。

由於台灣的內需市場較小,當台灣加入WTO後製造業者不斷的遭遇到全球化競爭的局面,在面對競爭時所採取的國際化策略往往是以資本輸出的方式,在海外設廠生產以降低成本來維持競爭力。在經濟部公布之對大陸貿易與兩岸產業分工之研究的內文中,引用的文獻提到廠商對外投資對於國內生產之影響可能是互補關係,也可能呈現替代關係;
1)當海外投資國與母國間之相對技術稟賦及大小相似,且貿易成本較高時,則將產生水平分工型態的對外投資,而此對外投資將會替代兩國間之貿易,亦即對外投資與貿易之間存在替代關係。
2)當海外投資國與母國間之相對技術稟賦及大小不同,且貿易成本較低時,則將產生垂直分工型態的對外投資,而此種對外投資會帶動兩國間之貿易,亦即對外投資與貿易有著互補關係。
過去台灣製造業者大部分是採用代工生產的方式,雖然在海外投資的初期,可能因原物料或半成品銷售至海外工廠生產而帶動台灣出口的成長,但隨著投資時間拉長,業者轉向更有效率的運用當地資源,當海外當地產業鏈逐漸建立時,長遠下來將對台灣的出口產生替代效應,例如筆記型電腦的生產目前皆已全部外移至中國大陸,形成台灣接單,海外出口的現象,這樣不但對台灣的經濟規模和就業機會沒有太多助益,反而可能會造成產業空洞化的現象。

未來台灣生技產業走向國際化的策略,絕不能再重蹈覆轍。隨著台灣新藥研發能量逐漸獲得成果,成為吸引跨國藥廠與國際基金關注投資的區域,國內相關業者應好好把握現在這難得的機會,反過來吸引國際資本的投入,並進一步與國際醫藥產業連結,策略上應掌握專利技術,採用以台灣主導生產優勢的垂直分工模式進行合作,才能對台灣產業有正向的效益,提升台灣生技產業進行國際化轉型的層次。

<資本、研發、產製規模須同步進行國際化>

實際執行時之策略,研發型生技新創公司可以嘗試在不同的研發階段尋求與國際藥廠的策略合作,一方面可以藉由國際資金的協助,合作開展符合ICH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要求之國際臨床試驗,ㄧ方面可以分擔臨床試驗的風險,並縮短產品在不同國家間之開發時程,另一方面也可以藉由合作機會建構與國際藥廠的研發交流管道,提升研發團隊的能量與技術。

對於較成熟之生技製藥業者,策略上應透過國際資本的引入,加速進行國際及國內的併購整合。以美時為例,藉由與艾威群的策略合作,不但使美時的合併營收獲得來自原艾威群四家子公司將近1億美元的挹注,未來韓國子公司所生產的神經系統及腎臟科用藥,也將轉由美時生產,並可透過美時進入歐洲市場,同時美時若取得中國藥證,也可以透過中國子公司的行銷網絡進行銷售,另外於印度的子公司則將負責美時未來的關鍵臨床試驗。在這一案例中,可以清楚了解到,若能透過國際併購或引入國際資本,將有機會幫助國內業者與國際藥廠的產製體系連結,藉由垂直分工達到擴大產業規模及進行產業資源整合等目的,並且可以利用合作對象的行銷體系進入新的市場。

目前中國大陸的醫藥產業也仍然呈現高度分散的現況,因此許多國際藥廠都將中國業者視為併購或合資的標的,外資意識到若能與當地業者結盟將較容易掌握行銷通路,並從當地業者與政府的關係中獲得好處。然而過往台灣業者與中國廠商合作時,曾發生許多經營權之爭,因此在談判的過程中,應先就財務分析及合作架構進行充足的溝通、評估,確保後續的經營與管理不會出現紛爭。

台灣業者過去較缺乏併購談判方面的經驗,在這股併購浪潮中,掌握行銷通路和海外營收利基的公司將較有主導力量。目前台灣業者於投資市場上要尋求資金的支援已非難事,因此應更審慎評估引入的資本後續所能帶來的效益,應先檢視自身優勢,並評估未來的市場方向、產品定位及發展策略,以決定合作的對象及合作的方式。實際進行併購時,可以參考過去市場上的經驗,藉由股權收購或資產互換等方式來擴大公司規模及行銷能力。藉由適當的整併及國際資本的引入,使台灣生技產業在人才培養、研發技術、臨床試驗、及產業連結等各方面都進行國際化的轉型,是目前刻不容緩的課題,無論是政府或業者都應好好把握目前這波亞太生技投資的熱潮,替台灣的生技產業建立可長可久的發展契機。

 

  <討論區>

亞太生技投資論壇活動訊息

※相關新聞:

生技高峰會 馬國來台搶才 亞洲商機論壇明揭幕

亞太生技論壇登場 製造行銷並重為成功關鍵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