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日企開發「個人化」抗癌法 大型IT企業也涉足
2018-10-08

在癌症治療領域,日企開啟了向每位患者提供最佳方法的「個人化」道路。中外製藥最早將在2018年推出透過基因分析來選擇抗癌藥的服務。此外,Konica Minolta將於10月成立分析發病風險的新公司。美國Google和軟銀集團等IT企業也將可以説是終極個人資訊的基因的解析定位為成長領域。大數據正在改變疑難病治療和新藥開發等的常識。

中外製藥將提供的服務被稱為「癌症基因組譜檢測」,一次性大量檢測癌症相關基因。癌症有時會因基因變異而發病,例如同樣是肺癌,由於變異的基因的種類不同,有效藥物也有所不同。該公司的服務將透過患者的癌症組織調查約320種基因變異,並將最佳藥物資訊告知醫生。

分析方法由母公司瑞士製藥企業羅氏公司的另一家子公司美國基礎醫學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開發。基因分析將委託該公司進行。該公司2017年從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獲得基因體(全部遺傳信息)分析服務的首個許可。目前已經為20多萬人提供服務。

有助於新藥開發

在日本國內,中外製藥於3月提出申請,預計2018年內獲得核准。日本的大學醫院和國家癌症研究中心在自由診療(不適用公共醫療保險的診療)中已經開始使用基因組譜檢測,而中外製藥的新服務預計將率先適用保險。有分析認為,患者個人負擔金額將從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約47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84萬元)降至數萬日元。中外製藥社長小坂達朗表示,「隨著使選擇適合每個人的抗癌藥成為可能,能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

其他領域也出現了將基因用於醫療的趨勢。Konica Minolta將開始運作透過基因和蛋白質分析、促進訂製型醫療的新公司。該公司將運用收購的美國公司的技術,推出預測父母遺傳給孩子的癌症的發病風險的服務,並涉足用數據輔助製藥公司開發新藥的業務。新公司的社長益尾憲幹勁十足地表示,「希望有助於提高新藥開發的成功率」。

日本國內的癌症患者持續增加。據國家癌症研究中心預測,2018年新增癌症患者達到創歷史新高的101萬3600人,比2014年實際人數增加16%。日本國內醫療藥品的市場規模達到約10萬億日元,其中抗癌藥超過1萬億日元。

過去抗癌藥的選擇由醫生根據學會制定的指南判斷開什麼藥,存在先嘗試用藥、如果無效再更換藥物的情況。如果能夠根據基因選擇最合適的藥物,對於患者來説治療的準確性和安全性都將提高。此外,由於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用藥,還有助於削減醫療費用。

日本調查公司Seed Planning預計,到2025年用於癌症治療的基因分析業務的全球市場規模將達38.8億美元,擴大至2017年(11.4億美元)的3.4倍。

運用基因資訊的動向擴大的背景是基因分析儀器不斷進化。美國illumina等公司開發的高速檢測基因序列的儀器「新一代測序儀」從2000年代後半期開始走向普及。這使得相對低價且能短時間完成的基因分析成為可能。

最近5年左右面向普通民眾的基因分析服務迅速普及就是得益於此。在日本國內,Genesis Healthcare和DeNA子公司DeNA生命科學等公司是該領域的大公司。這些公司提供告知用戶與酒精代謝等生活習慣有關的體質以及患癌風險的服務,費用為幾萬日元起。

大型IT企業也涉足

分析與保存龐大的基因信息離不開雲端和人工智慧(AI)等最尖端科技。為了使收集的數據産生附加值,大型IT企業也紛紛涉足基因業務。美國Google向美國最大的基因檢測服務提供商23andMe和開發通過血液基因檢測癌症技術的美國GRAIL等公司出資。Google基因資訊領域也成為平臺提供商,力爭將基因資訊應用於藥物開發和廣告等業務。

軟銀集團也於2017年向使用血液檢測癌症基因的美國Guardant Health公司出資400億日元。該公司通過AI來鑒別基因變異,研究什麼基因與哪種癌症有關。軟銀社長孫正義表示,「該公司為人類無法攻克的疾病提供解決辦法」。

雖然基因檢測業務備受關注,但是作為終極個人訊息的基因資訊能否被適當使用也存在不確定性。此外,還存在另一種風險,即基因資訊集中於掌握技術的海外企業,日本企業在競爭中落後。

(日本經濟新聞)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