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中國科學家︰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突變
2020-02-05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員崔杰,一月廿九日在中國的英文綜述性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論文,聲稱已在新型冠狀病毒上發現明顯突變,但仍不了解突變是否強化病毒的毒性。

崔杰研究團隊分析廣東省南部的一些家庭感染病例,發現當病毒在家庭中傳播時,基因出現顯著改變。研究人員在其中一個家庭的病例中,找到兩個非同義突變。崔杰團隊從去年十二月三十日至今年一月底,在全中國共發現十七個非同義突變。病毒突變大部分屬於同義突變(緘默突變),對於病毒特性的影響較小,非同義突變則改變病毒的胺基酸序列,可能改變病毒的生物學特性,使其得以適應更多不同環境。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員李方(Li Fang)一月底發表在美國微生物學會出版的《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的論文預測,發生在基因組特定位置的突變,恐將提升病毒與人類呼吸道表面細胞結合的能力。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認為,由於目前可用的病毒基因序列多半不完整,還不清楚新型冠狀病毒的突變速度是否超越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不過,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傳染病研究員安德森(Kristian Andersen)認為,突變是病毒生命週期的一部分,鮮少改變病毒傳染性,大部分的突變反而會削弱自身毒性,幾乎沒有突變後變得更加凶險的例子。

疫情期間學術審查嚴謹度低

武漢肺炎疫情嚴峻,許多相關學術論文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籠。日前一篇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論文指出,有病患在潛伏期無病徵時,就已感染其他人,但德國疾病管制和預防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致函該刊,指出論文內容錯誤,文章指稱的感染源早有疲憊、肌肉痠痛等病徵,只是未及時說明。美國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利普西奇(Marc Lipsitch)認為,疫情期間的學術審查嚴謹度可能較低,提醒讀者即使是閱讀已通過審查的文章,也務必謹慎。

(自由時報)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