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生技新視野-藥廠瘦身 研發新藥求突破
2010-03-08

【工商時報 記者/張念原】2010/03/08

上一期向讀者提到Pfizer(輝瑞藥廠)和Wyeth(惠氏藥廠)合併後,準備在三年內縮減30億美元的研發經費。緊接著Merck(美國默沙東藥廠)也隨之宣布完成與Schering-Plough(先靈葆雅藥廠)的合併作業,並將於未來三年刪減35億美元的開支。

Pfizer和Merck預估2010年營業額分別為680億和460億美元左右,約佔全球製藥營業額(8,250億美元,IMS資料)8.2%和5.6%。最近這兩家全球最大的藥廠都公布了研發的pipeline(見右表)。兩家藥廠都有數十個藥在臨床後期研發中。

Pfizer的pipeline是以腫瘤和神經方面的疾病為重心,包括擴大研發目前已用於治療腎臟上皮細胞瘤(RCC)與腸胃道間質瘤(GIST)的Sutent(2009年銷售額將近10億美元)、神經源性疼痛與纖維肌痛症等病症的Lyrica(2009年銷售額將近30億美元),以及阿滋海默症與亨汀頓氏舞蹈症的LatrepirdineR。上述提及的研發計畫目前都已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

至於Merck的pipeline則是以心血管和傳染性疾病為主軸,而且目前各有8個與這兩類疾病相關的藥物正在進行後期臨床測試,包括治療血栓症的Betrixaban與Vorapaxar、動脈粥狀硬化的Anacetrapib與MK-524,以及C型肝炎的Boceprevir與Vaniprevir等。這兩大藥廠的pipeline除了小分子化學藥之外,生物蛋白質藥也持有相當比例。

讀者可從右表的數據感受到藥物研發的投資是非常可觀的。雖然運用於研究和臨床前期的開發佔研發經費相當大的部分,但主要的花費還是在臨床2、3期。平均每一個臨床後期的研發費用約為每年5千萬美元。以投資的角度來看,如此高昂的花費到底可獲得多少的內部收益率(IRR)呢?大藥廠在這十年的表現令人失望,pipeline乏善可陳、營業額成長減緩、股價不振,與1980跟1990年代的黃金歲月相差甚遠。但是透過近年來的合併與瘦身,長遠看來,IRR應可回到10%至15%左右。然而也切莫忽略了美國占全球市場的一半,當全世界處於壓低醫藥看護的趨勢下,美國也不例外,故在藥價和保險給付的政策上都存有不確定因素。製藥公司若想要有穩定的利潤,依然還是得靠自己多研發出新的blockbusters。 (本文作者為中裕新藥執行長)

【 原文網址 https://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2050902+122010030800289,00.html  】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