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社論-別讓弊案影響生技產業推動
2010-07-01

【中國時報 本報訊】2010/07/01
 
中央研究院下周將召開兩年一度的院士會議,海內外學界大老將齊聚一堂,當然是一場學界盛會。但是,中研院最近半年似乎運氣不佳,先後出現了一些動見觀瞻的紛爭,讓該院疲於應付。兩個月前,中研院試圖開發的一小塊二○二兵工廠用地,被部分環保人士質疑侵犯濕地。雖然最後證實真正的溼地與中研院的園區用地之間相隔甚遠,但壓力氣氛已然形成,對將來國家生技園區計畫是否會有所衝擊,也在未定之天。

接著,則是上周中研院生醫所所長因涉入可能的採購弊案而被約談、搜索、交保;這大概是中研院院士有史以來首次以被告身分捲入刑事案件,對該院聲譽有相當的衝擊。由於這個案件與生技技轉有關,故事件的發展也對台灣生技產業的前景有所影響。此事與先前二○二廠生技園區建設一事合在一起,則不免令人憂心台灣生技產業的坎坷發展前景。對於生技園區的環保爭議,本報先前已做過評論;現在則要對前述採購弊案,提出一些看法。

我們在此不想對於這件個案的內容表示意見,但卻要對檢調辦案的程序做些評論。中央研究院是台灣最高的學術研究機關,中研院院士是華人學術圈最高的學術榮譽;檢調以大動作搜索該院與院士研究室、扣押證據、再洩露消息給媒體,不但違反偵察不公開,也有處置過當的嫌疑。就拿扣押證據來說吧:法院不能去函中研院,請其提供相關技轉或產業合作資料嗎?中研院膽敢違背法院命令,不提供資料嗎?既要「扣押」證據,就表示懷疑當事人會「湮滅」證據。檢察官為什麼會事前就懷疑中研院院士會低劣到湮滅證據呢?難道對於最高學術機關與學界清望人士,就沒有「文明」一點的辦案方式了嗎?還是檢察單位想要藉此立威,傳達「我們誰都敢動」這樣的粗魯訊息呢?檢調單位以前搜索媒體、現在搜索最高學術機構,再對外放話,這樣原始的辦案態度,什麼時候才能改進呢?

其次,我們對於此次案件對於爾後技轉與推廣產業合作的影響,也感到憂心。許多有識之士均指出;台灣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但是將研究成果下放到產業的努力,則相對不足。華人社會傳統上將做學問視為清高的行業,不習慣學術界與產業界的技術結合。也因為如此,台灣學者甚少有將其研發成果下放產業的習慣。十數年前《科技基本法》通過之後,總算是對於智財權下放產生了一些誘因。但是,要改變台灣研究社群的風氣並不容易;《科技基本法》推動至今,還有相當多的技轉環節與概念,都還需要釐清。

不論中研院技轉、採購有無弊案,我們都希望外界能夠以「個案歸個案,制度歸制度」的態度,來看待此事。生技產業從研發成果、經後續加工研究、到最終產品上市,鑽研過程動輒超過十年。在這漫長的孕育過程中,研究單位、研究者、廠商、政府之間,必然有一系列的互動過程。這過程裡有資訊揭露的問題、有利益迴避的倫理、有價格協商的程序規範、有新增專利與舊專利之間的權益切割、有政府投資的報酬考量等;變數既多,潛在利益的切割也十分複雜。

照理說,上述這些過程中每個步驟都要參酌國外先例,做成明白清楚的規範原則,以便研究人員遵循。但是遺憾的是,國內在許多環節上都還一片空白,不但研究人員疏於揭露資訊與迴避利益,就連機關本身對許多事也都處於摸索狀態。當原應專屬於研發技轉的規範一片空白時,則所有的法律邏輯就回到處理一般事務的「採購法」。一旦「科研」又回歸「一般」,則不但種種法律爭議難以避免,也將使科技研發下放產業的美意落空。

台灣的生技產業有美麗的前景,但目前中研院推動台灣生技產業卻面對一連串的險阻,難免有些怨歎。為了台灣產業前景計,我們希望該院不要被二○二廠園區興建與生醫所採購疑案的荊棘所干擾,仍然要努力推動生技開發。有困難就排除困難,有問題就解決問題,有弊案質疑就勇敢地面對其質疑,千萬不要在種種打擊下,挫折了台灣生技發展的銳氣。

【原文網址 https://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2x112010070100432,00.html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