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生技新視野-尖端醫療下一站-再生醫學2.0
2010-07-05

【工商時報 】2010/07/05

未來醫療技術的兩大重要發展,將朝向防止重大疾病發生的預防醫學及修補重建人體組織、器官的再生醫學邁進。尤其目前許多臨床治療上的瓶頸仍然無法以外科手術、藥物或其他手段來解決,而隨著老化、癌症、心血管病變等慢性病及中樞神經受損的人口逐漸上升,再生醫學所扮演的角色也將越顯重要。

當人體的器官隨老化或疾病造成受損、功能喪失,現階段往往僅能以藥物延緩病情或被動式的依靠人體自然修復,亦或等待異體移植方式來延續生命,因此,再生醫學透過體外植入的組織工程,或體內誘導細胞修復的細胞治療,未來將提供突破醫療技術瓶頸的解答,人類的健康與生命極限也將更加延伸。

再生醫學簡單的定義即是以健康的細胞、組織、器官來取代人體因先天、疾病、老化、外力而受損的部分,最初期的產品以組織工程技術為主軸,用生物相容性材料、細胞及生長因子等元素組合出生物性取代物,植入體內後可與周圍組織整合而產生功能、達到治療的效果,例如人造皮膚、軟骨生長骨架、人造器官等。新一代的再生醫學則是以幹細胞(stem cell)為主軸的細胞治療,所謂幹細胞是具備分化能力的細胞,能透過誘導發展成具特殊功能的細胞,如心肌細胞、神經細胞,可用來修復或替代受損的組織或器官,未來潛力則放在癌症治療、完整的人體組織或器官的培養。目前各國矚目的幹細胞應用、細胞治療,即所謂新一代的再生醫學2.0。

1999年末,美國科學雜誌(Science)將幹細胞研究的新發現,評選為年度十大科學成果的首位,幹細胞為醫學帶來的無限可能性也漸漸從此擴散,各國亦競相投注研發資源,而目前雖然細胞治療的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但近年亦不斷有新產品上市,根據Global Industry Analysts Inc.的估計,美國幹細胞產品市場值在2015年將有達30億美元的潛力。

由其他國家的近期投入分析,英國政府在今年初公布由商業部生命科學辦公室主導規畫的「2010生命科學行動方案」(Life sciences 2010: delivering the blueprint),欲加強生技產業發展環境,提高國內產值、鼓勵創新及吸引投資,此方案亦投入2,150萬英鎊進行細胞治療的再生醫學計畫,目標在於將技術轉化成產品。在日本方面,再生醫學一直是日本政府列於科技戰略地圖的重點項目之一,而發展出誘導式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的京都大學中山申彌教授,其研究除了在近年成為全球的焦點外,他在今年4月亦得到日本政府4年50億日圓的高額研發經費,刷新日本在科學研發經費單一補助案的新紀錄。同時,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的岡野光夫教授也以人造器官為主題的再生醫學產業化推動計畫,獲得33.8億日圓的經費,從這兩大補助案也可看出日本對再生醫學技術發展的野心。

台灣目前於再生醫學的研究領域中,以上游的細胞保存技術較為成熟,如慈濟醫院的骨髓幹細胞中心,是亞洲最大的骨髓資料庫,在全球也僅次於美國與德國;而臍帶血保存技術也很成熟,台灣在臍帶血銀行的密度更是全球之冠。然而,幹細胞很大的商機在於幹細胞的誘導分化、臨床治療等,此部分在工研院、中研院、台大醫院及榮總皆有研究團隊投入,然而,幹細胞技術需要長時間開發與大量經費支持,因此未來也仍需要政府或財團提出政策或企業規畫,集中資源投入特定研究,台灣才有機會趕上全球新一波再生醫學列車。(本文作者為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產業分析師兼研究經理)

【原文網址 https://news.chinatimes.com/tech/0,5249,171703x122010070500380,00.html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