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中國新聞> 怎樣理性應對生物產業發展熱潮
2010-08-13

【科技日報 專家論壇】 2010/08/13

■ 將新聞進行到底

主持人:李 禾(本報記者)

通訊員:李 建 楊海軍

嘉 賓:王昌林(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馬延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劉宗利(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對話背景

生物產業是我國確定的戰略新興產業,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環保等優勢。在日前召開的“第四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專家們認為,目前全國範圍內已形成新一輪生物產業發展熱潮,並對生物產業發展現狀,面臨的問題,該如何促進其合理有序發展,進行了探討研究。

——現狀——

我國生物產業產值達1.4萬億元

主持人:當前我國生物產業發展情況如何?

王昌林:生物產業受國際金融危機不良影響較小,與其他行業增長乏力形成鮮明對比,呈現出產業規模不斷擴張、產業增長快速平穩、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趨勢明顯的特點。

初步統計,2009年我國生物產業實現產值達1.4萬億元左右。其中,醫藥產業產值達到10381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占目前生物產業的比重達76%左右;生物農業約1200億元,生物製造約1800億元,生物能源約280億元。

初步測算,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生物能源保持快速增長,支撐了生物產業整體保持20%以上的增速。今年上半年,生物產業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劉宗利:生物、低碳將是“十二五”期間的兩個關鍵詞。“生物”作為關鍵詞,基於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二是公健康訴求的需要,生物產業是純天然、安全、健康產品的重要來源之一;三是國家發展的需要。專家普遍認為,2020—2030年,全球生物產業將進入“生物經濟時代”臨界點,生物經濟將成為經濟的主導產業並帶動其他產業的快速發。我認為,“十二五”將會引領我國經濟進入以生物產業為特徵的新時代。

主持人:與國內其他產業相比,生物產業的發展有哪些優勢?

馬延和:生物製造有兩個替代作用。一個提升,即一種是以生物資源,這種可再生資源替代化石資源;一種是以用諸如全細胞或的生物體系為反應劑或催化劑的生物加工工藝替代傳統的、非生物加工工藝。通過發酵工業等技術發展,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

生物製造過程還能有效減少能源、原材料消耗,減少廢水與二氧化碳的排放。到2030年,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0—25億噸。

由於生物製造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已成為世界各經濟強國的國家戰略重點,工業生物技術正在育成一場新的產業革命。如美國《2020年製造業挑戰的展望》明確將工業生物製造技術作為戰略技術領域,並列為2020年製造技術挑戰的11個主要方向之一。

而我國對發展生物製造產業的戰略需求,那是因為人口基數大、增長快;水、土地,礦產和石油等資源貧乏,無法滿足發展工業快速的要求、環境汙染重等。因此,必須以可再生的生物資源替代不可再生化石資源,實現節能減排等。

劉宗利:作為新興產業,生物產業在全球興起只是近20年的事情,全球幾乎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通過近10年的奮起直追,我國生物產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甚至在某些領域還處於領先水平。生物醫藥、生物製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一批高新產業群蓬勃興起,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以山東省為例,依托資源、科技以及產業基礎等多方面的優勢,已初步形成了生物醫藥、育種、製造、能源等門類齊全的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生產體系,山東省生物產業總體規模位居全國第1位。

——技術創新——

三大區域性創新中心初步形成

主持人:生物產業基地被稱為生物產業發展的先行區,我國生物產業基地發展態勢如何?

王昌林:以基地為載體的現代生物產業集群已經形成,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三大區域性創新中心。

北京擁有全國31.9%醫學類國家重點實驗室,41%生命科學重點實驗室;醫藥產業規劃、政策制定、監管中心全部在北京。上海,中央研發資金的約20%投在上海;還有良好的融資環境,共有金融機構約250家;跨國藥企的中國研發中心集中在上海;健全的中介服務體系,技術優勢明顯。廣州-深圳,中央研發資金約15%投在廣東地區;15個生物種質資源庫,特色中藥資源和海洋天然活性成分資源豐富;市場容量巨大,醫藥物流體系發達,比鄰港澳對外輻射能力強,潛力巨大。

我國還初步形成了專業特色優勢。如上海是醫藥研發與服務外包,北京是研發服務、生物育種,廣州是幹細胞、生物醫學工程,德州是糖工程與生物化工,南寧是非糧生物質能源,青島是海洋生物,通化是中醫藥,深圳是醫療器械,昆明是地道藥材,長沙是生物農業。

劉宗利:功能糖產業是德州作為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的重要支撐點,保齡寶先後創建了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農產品加工研發專業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專業研發機構,並建立了工程和發酵工程兩個孵化器,形成了集國家級實驗室、小試、中試、孵化、擴出、工業化、產業化為一體的創新體系。與多所高等院校建立產學研聯盟,與上下游客戶結為產業技術聯盟等,從單純的企業研發上升到聯合研發、定向研發,始終走在國內同行業的前沿。

——發展方向——

集約化和特色化 完善生物產業鏈

主持人:目前,我國生物產業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王昌林:主要是規模有待于進一步擴張、自主創新能力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專業特色優勢有待于進一步塑造、產業鏈條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基地統計監測體系亟待建立等。

馬延和:具體來說,與國外相比,我國部分生物企業生產水平低幾倍甚至幾十倍;生產菌株水平低20%—50%,以高資源消耗、高能耗和低人工成本競爭;有一定的產業基礎,但不具備新產品的生產技術;基本為化學法合成,物耗、能耗高,汙染重,對技術迫切需求等。

此外,技術能力有限,研發經費不足;生物製造研發鏈條長、風險大,研發資金投入不足等。

主持人:該如何推進我國生物產業的發展?

王昌林:應支持和鼓勵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加強核心區建設,特別是創新孵化功能建設,增強核心區的高端集聚功能,延伸產業鏈,在核心區與擴展區之間完善產業鏈配套功能,優化產業基地空間布局。

支持基地特色化、集群化發展。通過支持生物產業特色產業鏈發展,促進基地發展進一步體現特色化和集群化,各產業基地間形成合理產業分工,優化全國生物產業空間布局等。

繼續支持基地創新條件平台建設,加強包括投融資體系、創新基礎設施、孵化器等建設,將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打造成高效的生物技術創新產業化平台,塑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外部環境。

劉宗利:從企業個體來看,要始終把質量和經營管理作為企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抓在手中,並引進了許多先進的管理模式;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永恒動力,而高技術企業的創新能力就是核心能力、生存能力。為保持企業的創新活力,我們要實現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同步提升;還需要產學研深度聯合、產業鏈上下互動,共同營造出一個立體高效、節能環保的商業空間。

■ 數據說話

5000:我國從事生物製造的相關企業有5000多家,涉及到發酵工業、石油化工、醫藥化工、精細化工、采礦工業、紡織工業、食品工業、造紙製革等工業。

20%:據專家預計,我國生物產業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其中,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產值將保持26%—27%的增長;生物農業仍將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新型微生物製造產品產量、產值將會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長;農林剩餘物發電新增裝機容量30萬千瓦左右;生物質壓縮成型燃料總產量將超過300萬噸。

3.5%:生物質資源是地球上唯一的可再生碳資源,全球年產1700億噸生物質,利用率僅3.5%。其實,主要達到5%的利用率,就相當于目前全球石油利用總量。我國每年產生7億噸稈,其中2億噸就地焚燒,每年有2億多萬噸林地廢棄物未被利用。

 【資料來源: WiseEnterprise】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