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中國新聞>臨床路徑管理台州模式:為付費機制改革打基礎
2011-03-17

[21世紀報導 記者  劉湧 ] 2011/03/17

 

在公立醫院體制改革的推行呈膠著狀態時,決策者們似乎更傾向于在醫療管理上突圍。

臨床路徑管理,是指針對一個病種,制定出醫院內醫務人員必須遵循的診療模式,使病人從入院到出院依照該模式接受檢查、手術、治療、護理等醫療服務。衛生部于2009年底公佈了《臨床路徑管理試點工作方案》,並在全國範圍內啓動了臨床路徑管理試點工作。

從2010年起,中國50家醫院將推行仿照工業流水線設計的“臨床路徑管理”,112個病種有了“標準流程圖”。

此舉的政策目標是,通過規劃治療程序,實現“同病同治”,“統一”醫療費用,擠掉過渡醫療成分。

台州醫院正是這一改革舉措的先行者。台州醫院在2005年開始臨床路徑管理的探索,在2010年實現了20%的病人進入臨床路徑管理。

盡管只有20%,但在台州醫院院長陳海嘯眼裡,已屬不易。

給病人建立診療過程的穩定預期《21世紀》:台州醫院在臨床路徑管理方面為什麼會選擇這模式?

陳海嘯:我們開始探索臨床路徑管理是在2005年,當時我們是從國外學習了這種普遍實施的管理模式。

之所以要引進這種管理模式,主要是看到中國的醫院有一個常見的問題:一個科室十個醫生,對一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各不一樣。但我們發現,在美國,十個醫生,即使來自十個不同的學校,治療一種疾病的方法是基本一致的。

這也就迫使我們要去思考。因為這種在疾病診療當中的不一致性,不僅導致病人對醫院的信任度下降,而且使醫院對疾病治療效果的觀察也下降了。

《21世紀》:但每個患者都有不同的就醫習慣,突然整齊劃一了,會不會讓患者有些難以接受?

陳海嘯:這當然也是改革的難點之一,但我們還要看到問題的另一面。

病人到醫院來治病,是希望醫院提供的服務是一致的。即使面對不一樣的醫生,也能夠獲得一致的服務。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病人沒有能力判斷那些治療方法的對錯,如果有一套標準制度在那裡,就幫病人建立起一個比較穩定的預期。

《21世紀》:醫生對此都支持麼?

陳海嘯:疾病的診療很大程度上與知識水平和經驗積累相關,所以疾病診療與個人的主觀性、積極性是有很大關係的。以前,醫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決定做,但現在條條框框就多了,醫生會覺得工作上的束縛增加了。

當然我們還是會慢慢地達成一種共識。當你在臨床面對一個病例的時候,它會看起來比較特別。但當你面對一百個一千個病例的時候,就一定有共性的一面。這就是我們臨床路徑管理應該考慮的地方,怎麼樣把該統一的地方給統一起來。

制度實施需要長期積累

《21世紀》:有人在研究臨床路徑管理模式的時候提出疑問,這種模式可能導致醫生轉嫁責任。會這樣麼?

陳海嘯:我們當然是要有制度標準去規範的。我們通過一定的標準,來決定哪些病人進入路徑,進入路徑以後就相當于批量的治療。不過,人的疾病是千變萬化的,一定有相當的病人是不適合用固定的診療方法來治療的。我們也不會強迫,還會告訴病人他的全部診療計劃。患者如果覺得不合適,也可以選擇退出路徑。

《21世紀》:你所說的標準是什麼?

陳海嘯:我們的標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中華醫學會制定的各類疾病診療指南,另一個是衛生部頒佈的近200種疾病的診療臨床路徑模式。

《21世紀》:這個標準的制定肯定也是有基本原則的,比如是遵循著價格最優原則,或者療效最優原則。

陳海嘯:當然也有。我們首先是保證醫療質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考慮怎樣讓病人花更少的錢,同時也能讓醫院減少資源的浪費。

我們在平均費用和住院日方面有相關統計數字。在費用方面,相比2005年至少降低10%,住院日則從5年前13天降到9天。當然其它未進入臨床路徑管理的病人會有些特殊情況,所以這只是參考,不能作為單一指標。

《21世紀》:如果推行臨床路徑改革的話,是不是還需要在其它制度給予配合?

陳海嘯:醫改是一種區域衛生改革,還涉及到醫生行為習慣、病人求醫習慣、當地文化、支付方式和藥品供應等等諸多方面,不是單單醫院一個層面。

美國開始實施臨床路徑管理的時候,相應的在醫保方面就實施的是按病種付費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醫院能儘量降低病人的診療費用,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不過,我們醫院目前還沒有與醫保實現對接。

我覺得任何改革的關鍵首先是得有人先去做,這樣才能獲得經驗。比如付費機制改革,也得先有一定的數據積累,政府才能劃定一個標準。實際上,我們現在的臨床路徑管理模式,就是在為將來實行付費機制改革打基礎。


 

[資料來源:WiseEnterprise]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