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生技新視野》發展轉譯醫學政府扮演推手
2011-05-30

【工商時報 撰文/張念原執行長 中裕新藥】


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 是近幾年來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國內的各研究機構、大學及醫院也設了許多轉譯研究中心。其所專研的科目從基因體、幹細胞到中草藥、醫材,甚至農作物及花卉,五花八門,方興未艾。

轉譯醫學很籠統的講就是更有系統的直接連結基礎科學研究和臨床上病人的治療,著重病理探討,經由跨領域合作來結合在自然科學、工程,甚至人文科學方面的新知進而發展出治療或預防疾病的新產品。

同時,也讓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能早些取得臨床的資料來適當的調整研究方向。尤其近年來全球大藥廠開發新藥的成果連年下降,不斷在重新評估投資研發的報酬率,藉由轉譯醫學來提升研發效率倒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模式。

上個星期富比世(FORBES)雜誌刊了一篇有關印度在發展生技及轉譯醫學方面的報導,文章命為”印度生技的救世主”(“INDIA’S BIOTEC MESSIAH”)。早在50年前印度就和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合作在印度成立印度理工學院,多年來造就無數人才。在2009年正式成立的”轉譯衛生科技學院”(TRANSLATIONAL HEALTH SCIENCE TECHNOLOGY INSTITUTE, 簡稱THSTI)是印度和麻省理工學院二度合作,幫忙印度培養轉譯研究人才。文中提到THSTI如何從根著手來促成開業的醫師和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人員進行合作。

在短短的兩年內THSTI已成立了相當完整的組織架構,策畫了研發的領域,也已聘雇了相當完整的研究團隊。在其疫苗及傳染病科內,包括肺結核疫苗及輪狀病毒疫苗在內的好幾個計畫已在進行。同時以THSTI為核心,在其四周也已成立了好幾家研發中心。在未來5年中更會大幅擴充,與印度一級大學及研究機構合作進行轉譯醫學計畫。

另外,文章中也報導了印度如何仿效他國產學園區的合作模式來建立生技業:在美國的波士頓附近有哈佛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在加卅的灣區及聖地牙哥分別有史丹福、柏克萊加大、聖地牙哥加大及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有這些堅強的學府合作參與研究及提供人才,再加上民間大力的投資及政府政策的獎勵,才帶頭開創了全球1,800億美元輝煌的生技產業。另外在新加坡有政府政策大力支持的BIOPOLIS生技園區。英國的劍橋生醫園區也是在政府大力整合及民間的投資下,集中學界及業界的資源成立的生技發展核心。

這些模式在全世界都互相借鏡,大同小異。但能否成功就看執行面及政府的決心了。印度THSTI的負責人也道出一些推動轉譯醫學工作的困難,例如人才的延攬及獎勵,如何打破各領域之間的藩籬及研究人員傳統以來的門戶之見及各自為政的心態。這些問題似乎也正是國內面臨的問題,由於民族性使然,不是短時間改得了的。但政府在推動及執行既定的生技政策上倒是該多顯示些魄力,果斷敢為;不要瞻前顧後,患得患失,徒然坐失良機,在猶豫不定中削弱了國家的競爭力。

 

(資料來源:WiseEnterprise)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