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速架生技平台 吸引人才返鄉
2011-07-04

[工商時報  記者 杜蕙蓉] 2011/07/04

政府積極展開延攬生技人才動作,繼美國生技界翹楚張有德、蘇懷仁和陳紹琛後,目前也積極招兵買馬,並極力鼓吹美國上市公司OPKO HEALTH副總裁許照惠籌組以新藥開發為主的第二支創投基金。生醫業者認為要吸引大咖,政府應架構完整投資平台,用最大誘因讓海外人才返鄉。

許照惠認為,政府應成立生物技術紀念教育基金,結合產業界提供具競爭力的薪酬,例如為延攬的人才提供足以讓其家庭子女教育支出等費用,吸引專家來台,共創台灣生醫產業的新視野。

生策會副執行長賴博雄則表示,國內的醫療健保制度只講求收支平衡,而未對產業長遠性發展有計劃,導致人才斷層,醫療品質有落差,產業能量發揮不出,本土藥廠和醫材廠未受到政府有力扶持,在國內的廠商都接收不到關愛眼神,哪能吸引鮭魚返鄉?

為此,最近生策會將密集和產業界溝通,提出實際有用的政策方向,也希望政府的醫療政策能以「人」為本。

OPTIMER董事長張念慈認為,台灣有很多在海外優秀的生技專家,他們在國際藥廠的地位到頂後,會願意選擇一個可把過去累積的經驗實現的夢想,而目前的生技產業又可嗅到蓬勃味道,這是很好的時機。

張念慈認為,如果政府能架構一個很好的生技平台,創造一個可以投資的生技環境,也會吸引大財團願意加入投資行列,要延攬生技專家回國創造利基,並不困難。

在歷任的政府幾乎都把生技產業做為振興經濟的政策下,國內生技產業從最早一波回來的台灣醣聯董事長張東玄、台灣神隆總經理馬海怡、太景生技董事長許明珠、健亞生技總經理陳正、賽亞生技總經理陳奕雄等,都懷抱有崇高的理想,在歷經十年的努力後,現在也開始看到一點成績。

不過,許明珠認為,台灣生技業還是需要有更多有國際藥廠帶領團隊經驗的人來加入,透過他們對新藥開發、臨床、法規、專利授權和行銷的經驗,制訂正確的策略,控制風險,正確的管理,整合外部資源。複製這樣的模式,台灣的新藥研發才能一日千里。

而為廣納人才,生技法規要更有彈性,要能和國際接軌,不要動不動就讓專家誤觸法條而動彈不得,而讓人才卻步。

至於備受爭議的首支TMF台灣創投基金,已經確定由THE VERTICALGROUP創投執行合夥人的張有德主導。但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仍表示,生技創投基金應予鬆綁,賦予較大彈性,放寬管理機制,且應借重境外公司,吸引國際資金參與投入。

李鍾熙認為,吸引創投基金投入生技產業,寄望的不只是資金,而是透過他們的投資帶來國際人才、科技、市場及通路,是讓台灣生技產業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途徑,如果綁手綁腳,造成創投界的卻步,則非生技業之福。

 

 [資料來源:WiseEnterprise]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