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生技新視野》養殖漁業 下個產業新星
2011-10-31

工商時報  撰文/慕德生技總經理 張覺前 2011/10/31

國際知名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2002年在其「掌握下一個時代」書中指出:毫無疑問,預料到的新產業會產生;一個已經出現了,就是生物科技產業,另一個將會是養殖漁業!

全球海洋漁業資源在過去短短100年因為過度開發造成漁產枯竭;台灣由於四面環海,即便年均降雨量豐沛,適合淡、海水養殖,但是我們的漁撈技術精湛,漁業總產值中海洋漁撈業一直超過70%占最大產量與產值。

由於技術精湛,2005年11月大西洋鮪魚類資源保育委員會(ICCAT)對台灣非法捕魚,採取了嚴厲制裁措施,日本甚至提案將台灣大目鮪、黑鮪和劍旗魚漁獲配額一切歸零,並取消台灣會員國身份,最後決定以2006年起,台灣在大西洋的大目鮪漁獲配額,將自原有的14,900公噸減為4,600公噸,也要求76艘在大西洋作業的大目鮪漁船,減少為15艘,總體削減幅度近7成。

在此衝擊下,反而對台灣養殖漁業發展產生正向刺激與積極引導。水產養殖的歷史在華人發展上是最久遠的,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卜辭就有記載之外,公元前473年春秋戰國時代,距今有2,480多年前范蠡(也就是陶朱公)所著的《養魚經》,是世界公認第一部養魚專著,書中已經描述了多種食用魚的養殖生產方式。

台灣位居亞熱帶地區,魚種繁多,過去3、4百年來在魚、蝦、貝類的養殖累積許多精細的知識經驗與科研技術,在氣候變遷、環保與食品安全意識興起之際更創造出以農業生技整合在水產養殖產業的契機與競爭力,每個在背後默默耕耘的農業貢獻者,對奠定台灣的養殖技術,實在是功不可沒。

回顧台灣傲世的水產養殖產業,從沿海先民養殖前兩名來看,一是以吃藻類在淡、海水都能適應成長的虱目魚開始,另一個是在潮間帶潮水交會營養豐富人稱「海產牛乳」的牡蠣以及甘美的文蛤、蜆。

民國60年代因為人工繁殖技術研究成功讓台灣成為世界的草蝦王國;經過雜交育種及養殖技術,曾讓台灣外銷稱霸歐美的優質「台灣鯛」(吳郭魚);投資報酬率高,年產值及外銷日本總是養殖漁業名列前茅的鰻魚;驚豔國際的立體化多層式九孔養殖系統等等,這些養殖水產從種苗培育、全程餌料及飼料供應,田間精細養殖技術在台灣的產業鏈都非常完整,但是疾病仍是整個產業鏈的關鍵致命傷。

全球在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之養殖產業,必定朝向生物技術密集、管理知識密集,與環境友善,以維護食品安全,建立高品質生產管理機制,並以國際行銷為導向的經營模式才有機會勝出。

以台灣近年水產養殖石斑魚以高經濟旗艦魚種進入國際市場競爭領域為例;石斑魚種類繁多,台灣是全球在石斑魚繁殖上擁有最多經濟魚種的國家,最常見的石斑魚養殖種類有瑪拉巴石斑(青斑)、龍膽石斑、虎斑、東星斑等,台灣石斑魚繁養技術目前已經達到完全養殖,也就是說從生產魚卵、魚苗養殖到幼魚長為成魚,再產卵育苗,整個繁殖過程,完全可以人工達成,技術已居國際領導地位,也為臺灣養殖產業帶來新商機。但是,接踵而至又是致命性疾病,有病毒性的神經壞死病毒、紅彩病毒也有細菌性的弧菌等,造成的死亡常是80%以上。

台灣從中研院、農業試驗研究單位、大學水產生技研究所及民間都投入研發解決的方法,在多年研發之後,目前已經有了具體成就,並以系統化整合進入產業,如果這個產業模式成功將會為推動台灣成為亞太水產種苗中心的目標向前邁出一大步。

以農產價值鏈分析,一項優質農產品進入市場前要解決的關鍵核心問題總體上都在3個面向:營養生長管理、農場環境管理以及生物安全健康管理,其中最棘手的就是生物安全健康管理,它涵蓋了疾病預防管理、疾病發生處理管理和安全生產系統再生技術,這幾方面對生物科技的應用最廣,需求也最迫切。

台灣的養殖漁業如果以自有市場發展必定非常辛苦,不但要面臨天災的種種考驗,更要承受國際競爭的壓力,然而,台灣在水產養殖又擁有豐富技術資源和世界一流品質,未來一定要以行銷世界當布局,同時技術的開發以永續利用為優先,如此一來,台灣的資源才能夠生生不息,產業才能深耕台灣,讓後代子孫也有一個美麗的寶島。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