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生技新視野》建立生物安全體系 確保食品安全
2012-04-02

工商時報 /撰文  慕德生技總經理 張覺前2012/04/02

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近年來農業在改良農產品種、增加產量及提高產品品質等方面的社會經濟重大課題中早已發揮效益,生物科技也成為21世紀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但是仍有層出不窮的農產品在疾病以及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特別是近來的動物性蛋白質上從瘦肉精到禽流感的議題。

目前各國都重視透過生物技術來解決糧食供應產量、產值問題,來確保糧食生產及安全供應。

由於食品供應鏈快速的發展與應用,大大縮短了產銷時程,也使農業生產品質立即反映在食品安全上,因此農業生產更要以食品安全及消費者健康為優先考量。

人類、動物和環境中所攜帶的各自病原體已經共存了無數年時間。但近來發展趨勢正在帶來新的疫病風險,加劇了原有疫病的威脅,動物、人類和病原體在集約化與傳統生產系統之間不斷移動,系統性風險正在顯現。

1985年4月英國發現第一頭有紀錄之「牛的海綿樣腦病變(BOVINE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簡稱 BSE)」,俗稱狂牛症(MAD COW DISEASE)的牛隻,在隔年造成英國約16萬5千頭牛隻死亡,之後在1996年英國一種新變性庫賈氏病在英國發生比率增加很多,且死亡人數達88人,流行病學調查罹病者都有吃過牛肉或牛內臟之情形。

1997年,香港第一次爆發H5N1高病原禽流感病毒疫情,同時有18個人感染同病毒型的禽流感,還造成6個人死亡。這些會由動物感染並能傳染給人稱為人畜共同傳染病成為新的病源。

除此之外,2003年的SARS、2009年H1N1新流感爆發,世界各國更隨著日益增多的基因改造食品、口蹄疫、禽流感、戴奧辛、重金屬污染、藥物殘留…等問題相繼發生,也都引起消費者的嚴重關切與恐慌,「食品安全」儼然成為食品供應鏈最重要的一環;對農業生產而言;唯有建立「生物安全體系(BIOSECURITY SYSTEM)」方能安心並確保農產品品質。

動物生產和食品安全體系正面臨著更多新的挑戰,也由於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帶來的畜牧業供應鏈遍及國際其複雜性隨之增強。

同時,越來越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和動物衛生法規,旨在促進消費者健康福祉,對生產者、尤其是技術和資金以及智識能力未能增進的農民,都構成了極大壓力。

動物生物安全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整個系統是以預防醫學的基礎建立,其中透過了抗體與病原的監測和控制機制來達到阻斷疾病病原;如細菌、病毒、真菌及化學性毒物等;目前,先進國家或養殖業者嚴格執行農場的隔離、消毒和防疫制度來確保動物衛生,減少藥物使用,因此提高生產力同時降低生產成本,連帶的維護食品安全。

近來我們畜牧產業接連的動物疫病和食品安全事件,我們生產業者應積極參與改善生產及防疫管理系統,以動物標識及疫病管理和生產履歷可追溯體系構建品質農業和技術農業,台灣農產業一定能藉此更加精進。

農政單位更要以新的防疫與安全作為來面對產業的發展,呼應社會需要,從生物安全著手以維護食品安全,建立我們的永續產業!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