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國際大廠正在快速整合,國內業者應抓住機會,建立合作模式。 張有德:醫材發展是連續安打
2014-10-30

【工商時報 記者 杜蕙蓉報導 

暌違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兩年,旅美知名高階醫材專家張有德表示,醫材的成功率不是一翻兩瞪眼,而是連續安打,國內醫材產業應利用這一波國際大廠的大整合中快速接軌,建立合作模式。

為了培養台灣高階創新醫材人才,張有德早在2008年,就推波史丹佛大學和台灣簽訂了為期五年的「醫療器材產業設計人才培訓」計畫;而與林榮錦主導的晟德、永豐餘集團旗下的上智創投攜手成立益安生醫,10月上旬已公開發行,預計第四季登興櫃。

由於益安開發的內視鏡等系列產品已和國際大廠洽談授權中,法人圈預估益安掛牌後將成生技新股王。

張有德認為,大陸醫材發展目前還是以「山寨版」的普及化產品為主,台灣因市場小,只有切入創新產品才會有機會,而只要有一、二家公司成功帶頭,醫材就會展現新能量。以下是他的專訪紀要:

問:你有2年沒參加BTC,覺得生技產業進步了嗎?醫材產業的發展如何?

答:政府政策炒熱,海外成功歸國的人士將技術帶回台灣,加上資本市場的支持,國內生技產業這幾年氣氛確實很好。目前新藥已發展的不錯,任何一個環節幾乎都可找到人才。相較之下,高階醫材的資源就顯得缺乏,而且產業的發展也大都以代工為主,缺乏國際連結,從研發到通路等供應鏈資源還很欠缺。

問:我們的機會在哪?

答:從國際市場來看,不管是醫藥或醫材領域,國際大廠併購動作不斷,正在快速整合,對台廠來說,這是警訊、也是機會。

因為大廠整合是為了壟斷通路,希望降低營業成本,增加營業效率,這是警訊;但目前國際大廠只專注於與FDA等主管機關溝通、申請藥證執請照,健保談判及通路銷售,研發、生產,大都採取外包,卻是台灣的機會,讓台灣生技公司可望成為國際大廠的合作夥伴。

因此,我們應該專注在價值鏈的前段,創新產品附加價值,進行人體試驗開發,後段的通路、健保談判就交給國際大廠。

問:國內目前高階醫材的開發速度好像慢了點,你評估要多久才有機會像新藥呈現的百花齊放?

答:其實我們當年和史丹佛合作培養的人才已陸續展現成果,以台灣的ITC產業成就和醫生人才,高階醫材沒有理由發展不起來,因為高階醫材大都是醫生發明的,只有醫生才知道病人需求,因此,政府和相關醫學中心應多培養臨床醫師人才。

高階醫材與新藥的生意模式其實很像,都在執行前端的部分,只是醫材不是一翻兩瞪眼,臨床以大型動物為主,失敗機率較低,發展時間較短,投入資金相對少,雖然醫材市場規模沒有藥品大,但醫材是「連續安打」,而不是「偶爾全壘打,但常被三振」。

現在看高階醫材好像還沒有耀眼的成績,但只要有12家成功帶頭,產業的氛圍就會不一樣。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