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奈米抗癌藥 殺腫瘤看得見 北醫首創螢光顯示 可監測藥效
2016-04-11

【台灣蘋果日報  2016-04-09  要聞  記者邱俊吉  報導】

奈米粒子抗癌藥是目前研發主流,但要如何確認藥物未傷害正常組織、如預期消滅癌細胞,現還是難題,台北醫學大學昨宣布,發現突破此困境的新技術,研究團隊先用特殊奈米結構「包裝」老藥,當藥物進入腫瘤組織後,在顯微鏡下可散發明顯的螢光,讓醫師更清楚藥效發揮多少,有助加快新藥研發速度。 

抗癌藥物分子大小不同,太大不易進入腫瘤組織,太小則會在腫瘤組織進進出出,無法長時間停留,因此近年醫界致力將抗癌藥奈米化,透過化合物將藥物的分子大小,包裝成最適合進入並停留在腫瘤內的奈米粒子,以發揮最大療效。

研究團隊成員、北醫校長閻雲昨說,該研究是利用已上巿近30年、用來治療胃癌、大腸癌、卵巢癌等的化療老藥「喜樹鹼」。

避免影響正常組織  

閻雲表示,因「喜樹鹼」分子小無法長時間待在腫瘤組織內,研究團隊嘗試用多種化合物把它的成分包起來,成為一顆顆的奈米粒,且用來包住喜樹鹼的化合物中,有一種經過染色後,在電子顯微鏡鏡頭下可散發出明亮的螢光,因此當醫師把藥打進人體後,經過一段時間,再取腫瘤切片,用顯微鏡一看,便能計算藥物有多少跑到正常組織、又有多少進入腫瘤組織殺癌細胞。

有助加速研發新藥  

閻雲說,因測量藥效的方法已確立,上述奈米化的新藥上市時間也可望提前,日前在美國已完成第2期人體試驗,即將進入第3期,預計再等2到3年,便可用來治療胃癌、大腸癌、卵巢癌等固態腫瘤。至於藥價高低,他稱目前難以推算,「但應該比標靶藥物便宜很多」。

閻雲說,過去醫界一直找不到方法來確認奈米抗癌藥的效果,其研究團隊發現只要把傳統的螢光染色、電子顯微鏡等工具略做調整,醫師便能直接目視藥物有無發揮作用,此技術將可使新藥研發的速度加快,嘉惠更多癌症病人。該研究成果近期將登上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

待大規模人體試驗 

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陳裕仁說,某些腫瘤的血管長得不完整,傳統藥物比較難進入腫瘤內部殺癌細胞,奈米藥則因顆粒更小、可深入組織,療效可能會更好;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說,抗癌藥奈米化是新方向,理論上深具發展潛力,但實際療效如何,仍有待大規模人體試驗證實。

奈米抗癌藥測量療效技術 

●重點: 

  • 用多種化合物將藥物分子包起來,讓其大小成為最適合進入且能長時間停留在腫瘤組織內的奈米粒 
  • 包覆藥物的化合物中有一種經過染色、能在電子顯微鏡頭下散發出明亮的螢光 

●功能: 

  • 醫師能透過電子顯微鏡直接目視藥物有多少進入腫瘤組織,精準掌握療效,進而調整劑量,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 
  • 加速新藥研發速度 

●時程:

  • 運用此技術的新藥預計2~3年後上巿,適用胃癌、大腸癌、卵巢癌等治療 

●價格:未定 

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