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生技月開跑 BBA論壇打頭陣
2017-06-29

【工商時報  2017-06-29  記者杜蕙蓉】

2017臺灣生技月(BIOTAIWAN 2017)昨(28)日開跑,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IOBUSINESS ASIA CONFERENCE, BBA)打頭陣。專家認為,在國際法規已愈趨彈性的趨勢下,台灣應師法矽谷創業模式,推波產業創造新利基。
李鍾熙:台法規比美國保守
臺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表示,美國3食藥局(FDA)今年有兩個過關的產品是劃時代的創舉,一是默克藥廠的免疫治療新藥有多個適應症,二是23 AND ME 開發的產品可以有10個不同的風險評估。前者不同於過去一個藥品是一個適應症的模式,而是針對基因而有多個適應症,後者不是治療的藥品或醫材,而是一個針對基因的風險評估,這顯示FDA的法規已跟著時代趨勢變得很彈性。
李鍾熙認為,台灣目前的法規還是很保守,其實像這種趨勢型的論壇,高階主管只要全場聽過,就會「有感」。
盧冠達:矽谷鼓勵接受創新
被喻為「波士頓最紅的台灣創業家」,現為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工程與電機系合聘副教授的盧冠達認為,矽谷鼓勵新創公司,可以接受創新,基因治療、基因編輯、基改細胞、再生醫療及核酸治療已經成為醫療新勢力,像他成立的相關基因編輯等公司,幾乎就沒有募資的困擾。
他認為,現在是生醫產業的好時機,年輕人應勇於投資,測試開發不同的市場。
輝達、賽諾菲來台覓合作
輝達(NVIDIA)全球人工智慧健康照護部門主管ANDREA DE SOUZA,擁有25年在國際藥廠的任職經驗,她指出,當前的醫療結合數據分析、基因定序,是令人感到興奮的時代,她看好台灣有很多優秀IT、AI人才,此行來臺灣同時會尋找策略夥伴。
賽諾菲(SANOFI)亞太區副總裁ALAIN BOUCKENOOGHE則認為,臺灣的生技產業正在成長,特別是在新型疫苗開發上,也十分希望與臺灣進行合作。
另外,安永(ERNST & YOUNG, EY)全球生命科學部門領導人PATRICK FLOCHEL則認為,2016年生技產業的表現雖比2015年差,募資金額減少27%,但仍是31年來的第3高,且全球總計投資額也達460億美元;且創投投資歐美早期生技公司的金額與案件數都有不錯的成長,顯見產業的發展相當樂觀。
華生藥廠(WATSON)創辦人趙宇天,則是看好高齡化和各國政府積極降低醫療成本帶來的產業商機,認為生物相似業的產業前景看好。
維梧資本(VIVO CAPITAL)合夥人蔡裕庚認為,併購是一種趨勢,但公司不能只靠併購擴張,自身的成長也不能忽視。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