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新南向助陣 農委會以大平台加速農企長大
2018-09-10

創新技術能改變產業面貌,農業雖然每逢天氣遽變就損失慘重,根據農委會統計,近10年國內農產品價值呈現提升趨勢,且已連續3年站穩在台幣5,000億元的突破線。台經院副研究員李尚瑾指出,主要產量與產值貢獻來自果品、蔬菜及稻穀,主要多是農糧科技研發政策大旗,著重新農業創新推動,增加農業經營效能所得到的實際效果。

為能進一步強化農業價值,農委會擬訂2020年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計畫四大目標,針以增加人均產值、扶植跨國企業,促成農企業投入農業經營,以及促進運用學研成果投資於農業科技發展。李尚瑾認為,此為吻合國際趨勢外,農業領域已累積多年的農業業界科專計畫成果,會是多元應用的最好場域。

以農業業界科專計畫當中的漁業領域技術研發為例,台經院副研究員林維君指出,目前有水產養殖技術、水產飼料開發、水產防疫檢疫技術,水產食品加工,以及漁業機械設備開發等,最後一項還進一步涵蓋光學應用、機電工程及資訊系統等,達到節能減碳的LED集漁燈具。每每單一技術開發計畫,就能帶動農企營業額的倍數成長,增加投資的效果。

水產試驗所農業創新育成中心培育的聖鯛水產科技,運用分子標誌輔助紅色吳郭魚的紅體色選育,達到改良商用品系的體色及成長性狀,且在育成輔導,發展出魚苗遺傳選育的技術規格化,突破農漁產品最大限制,大幅提升產品價值。


農企想當獨角獸 求助國發基金

台灣農企在東南亞市場已有天下,如農友種苗重資布局越南、泰國,如今農業科技創新加持小型農企,能與擁地享資源的海外業者開始對話,農政單位也透過新南向政策的資源,如農業金庫的專案融資,加上東南亞台商的轉投資高意願,協助培育優質農企加快南向市場。

農業創新育成中心目前培育的農企,因有各自來源和背景而呈現多元化。如農科院培育的德怡科技,從事開發動物疾病快速診斷試劑,拓展寵物疾病檢測;有進駐農試所的佳禾農產行,研發優化洋菇菌種製作流程及改進菌種品質,成為前2大洋菇菌種商;林試所與宏力生化合作開發「生物可分解育苗杯」及生物可分解穴植管,分解後不殘留有毒化學物質等,都是十分獨道技術與應用模式。

農委會科技處技正郭俊緯表示,農業常是靠天吃飯,農企又需與土為親,每項技術開發與個人或單一家族比較有關,農業創新育成中心的能量注入,有些是技術輔導、甚至突破,但要商業經營或規模化,需要通路、行銷等方面的多方協助。其次,農企在台灣市場成長,有些技術創新卻是海外市場急需,到海外拓展反而有助於茁壯,卻又受限於資金,因此不少案例都會期待政府能出面協助。

基於農企發展的有效性,農委會認為,現在農企即使技術再創新,仍不宜單打獨鬥到海外打拚,除了業者自己的人脈網絡,政府政策及資源是最能運用,如新南向政策,全國農業金庫就能是農企赴海外發展的後盾。

農業金庫表示,新南向政策中農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目前有新南向國家投資專案貸款,以及新創重點產業放款方案,能強化農企新創、農業金融國際競爭力,加強農林漁畜產品的國際連結。

此外,農業信用保證基金也是農企新南向的另一個助手。農委會表示,農漁企若需在海外購買土地、廠房、生產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之資本支出,每單一申請人最高可有台幣5,000萬元的保證融資額度。


農業科技 推升農產價值

台灣的農業技術世界等級,只是「欠栽培」!農委會以大平台方式成立的農業創新育成中心,每年培育約8~10家新創農企,將有第一家準備掛牌上櫃,以「農業科技業」身分進入資本市場接受投資人的嚴考,還有國內第一家專業生產寵物草的公司,更多以台灣獨到技術發展的準生技業者,華陽、中華開發等創投業腳步緊跟。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表示,台灣農企有獨角獸的潛在能力,惟金流部份要能強化,現在有農業信保基金支持,計畫向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申請經費,讓目前動輒上百億元的創新創業基金,能用到本地栽培的農企身上。

依據農創中心培育的優質廠商規模、成立年限,適合國發基金的「創業天使計畫」,每件個案核准額度最高可到新台幣1,000萬元,以不超過單一營運計畫總金額40%為限。該項計畫執行近5年來,已協助365案創業團隊圓夢,其中有氣耕技術的「無毒有偶」農企通過申請,最新一期計畫將在9月21日截止收件。

同樣肩負推動創新創業的政策目標,農委會採「大平台」模式成立農業創新育成中心,聯合所屬農業、林業、水產、畜產試驗所及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4所1院而成,提供涵蓋技術升級、產品開發及商業輔導的全方位服務能量。農委會統計,除今年有8家育成畢業廠商,民國103~106年新進駐達66家,共累計輔導114家進駐廠商,促成產學技轉委託試驗共65件,取得51件政府補助資源與獎項。

農委會表示,農業新創企業需要參與市場,獲得消費者的信任,並取得投資人的認同,在103~106年持續追蹤因此而新增的投資額約台幣11.1億元,農企營業額增加20.1億元。農委會為此推薦過8家農企申請登錄興櫃,其中動物疫苗業瑞寶基因在財務穩健、投資人期待下,準備明年將以農業科技轉進上櫃,成為第一家培育農企正式進入資本市場的個案。

林聰賢說,參與農業創新育成中心,不只找到對的方向,更找到對的平台,產生好的連結,走向更大的舞台去挑戰。希望每一家公司都能打出一片市場和自有品牌,成為成功的農企獨角獸。

(工商時報  記者陳碧芬)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