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聯亞藥撤興櫃 生技掀撤櫃潮
2019-10-19

由王長怡、王瑞瑜兩位名女人投資的聯亞藥18日公告,終止興櫃交易,令市場十分錯愕!聯亞藥表示,待完成增資並調整公司營運方向後,將重啟IPO計畫。

據了解,聯亞藥撤出興櫃,主要是輔導券商辭任,「被迫」下櫃。由於聯亞藥去年才聘任曾任職金管會副主委的張秀蓮擔任董事長,總經理陳啟祥也曾任生技中心產業策進處處長,只是二位在金融和生技相關領域的人脈,卻未能在聯亞藥的募資案發揮效益,凸顯生技資本市場的冷清。

2014年才由聯亞生技切割成立的聯亞藥,目前資本額為14.24億元,兩大股東為持股57.57%的聯亞生技,和持股18.81%的台塑生醫,挾著王長怡和王瑞瑜的光環,也讓聯亞藥一度成為市場熱門話題。

聯亞藥專攻非抗體蛋白質藥品開發,進度最快的紅血球生成素UB-851,已在台灣進行三期臨床,預計年底完成收案。

該公司除了開發新藥外,也擁有國際級製藥品質系統,是台灣少數多次通過美國FDA查驗之GMP藥廠,並接受客戶委託製造和研究服務(CMO/CRO),今年前九月營收3.64億元,年成長率20%。

聯亞藥表示,該公司雖在國際訂單大有斬獲,卻因新藥研發經費持續擴大而導致虧損。由於台灣生技資本市場環境丕變,新藥公司募資不易,董事會經審慎考慮後決議終止興櫃交易。經營階層將持續完成增資,調整公司營運方向,投資擴充自動化針劑生產線,以擴大製藥營收及獲利,同時加速新藥國際授權,並進行組織變革,健全財務結構。待營收獲利改善後,重新啟動上市櫃之申請作業。

五大因素 生技掀撤櫃潮

生技股自2018年以來,已有16家退出上櫃/興櫃市場,相對的晟德集團旗下的東曜10月底卻將以第一家「土產」公司到香港上市,可能掀起的跟進風和話題,讓生醫產業不勝唏噓!

法人認為,這波生技產業撤櫃潮的主因是市場冷、增資案難過關、欠缺資金奧援、評價難提升、國際合作談判條件不利等五大不利因素,如果沒有特效藥政策,或短期內有較大的授權或大併購案,產業可能還是在度小月中打轉。

以基本面看,冠科、百略和泰合藥都是因市值被低估出場;而由學名藥天王陳志明投資的安成藥,則是大環境改變,投資人無法忍受公司虧損而撤出;喜康、豐華、聯生藥則是在募資不易,想尋求策略大股東下有意轉往其他海外市場。

另外,有些興櫃公司可能風控也不夠強,在面對生技產業近四年景氣的長期緊鎖,主管機關卡關讓增資案難過,沒有金援挹注,資金欠缺,輔導券商不想承受壓力辭任下,只好終止興櫃。

冠科全球最大藥效評估模型設計公司,其PDX模型數超過3,000個,在腺體癌症及血液型癌症模型數更是全球獨一無二,但因行情不好,最終吸引日商JSR Corporation以每股75元、溢價高達104%收購。

百略醫學是被摩根士丹利旗下滿得投資以每股84.74元全資收購,總交易金額約93億元,開啟國內醫材廠被外資收購首例。

泰合藥開發的化療止吐藥品TAH4411口溶膜,是國內唯一獲得日本厚生勞動省核准藥證,並取得健保價上市行銷,但該公司先前在興櫃股價卻只有4元,市值僅2億元,大股東華威創投認為,股價實在太委屈,而若要談產品合作,沒有市值做支撐說服力也不足,加上法規上綁手綁腳,最後只能終止興櫃後重新架構調整,未來反應「價值」後,再重新規畫IPO。

法人表示,生技公司因市值被低估出場,雖然是原始股東很好的退場方式,但好公司技術沒有留在台灣也很可惜!因券商辭任而撤興櫃的公司,也不乏有競爭優勢的公司,如果都是因主管機關的過度關切而干擾,也實在太委屈!

(工商時報  記者杜蕙蓉)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