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Google和Mayo Clinic聯手10年戰略合作!科技巨頭如何成為醫療數位化轉型的推進器?
2019-10-21

近期,Google和Mayo Clinic宣布了一項為期10年的戰略合作,Google將幫助Mayo Clinic制定數位戰略、雲端和人工智慧工具的Road Map,還將與醫院、研究中心合作,為嚴重和復雜的疾病創建機器學習模型,成為其數位化轉型的“基石”。Mayo Clinic將把患者數據存儲到Google Cloud中,並使用先進的雲端運算、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來促進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科技巨頭與醫療權威企業強強聯手,讓業界充滿期待。Google有哪些實力成為Mayo Clinic數字化轉型的“基石”?雙方合作可能從哪些方面入手?科技公司如何參考?

Google和Mayo建立10年合作

Google Cloud近期發布了雙方10年合作的訊息。

這項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將結合Google的雲和AI功能以及Mayo世界領先的臨床專業知識,透過大規模的變革來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最終共同努力解決人類最嚴重和最複雜的醫學挑戰。

Google Cloud將成為Mayo Clinic進行數位化轉型的基石,為其規劃出基於雲和AI的解決方案的路線圖,並將幫助Mayo Clinic開發新的數位戰略以促進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除了在Google Cloud建立數據平台外,Mayo Clinic的醫學專家還將與Google合作,為嚴重和復雜的疾病創建機器學習模型,希望最終與全球的醫護人員共享這些模型和其他聯合解決方案,以改善醫療保健水平。此外,Mayo Clinic還期待將來與Google Health探索更多的合作點。

Mayo Clinic是美國最大的非營利性醫療健康和學術系統,每年為來自美國50個州和全球近140個國家的100萬人提供醫療服務,以高水平的醫療質量聞名全球。

2019-2020全美最佳醫院排行榜上,Mayo Clinic(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總院)蟬聯綜合榜第一。專科排行榜上,Mayo Clinic(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總院)5個專科排第一,6個專科排名第二。Mayo Clinic不僅在各級醫療機構開展臨床實踐,即醫院、診所的診療業務,還進行醫學研究和教育,擁有實驗室和醫學院。

在此之前,Mayo Clinic就已經在探索向全球的醫護人員共享其成果。比如在中國,Mayo Clinic與高瓴資本合資成立了惠每醫療集團,旗下的人工智慧系統擁有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AI前沿技術,融合了Mayo Clinic知識體系和最新指南文獻的知識內核,可為醫療管理與臨床決策提供全面、智能、高效的支持。

不過,Mayo Clinic已有150多年歷史,沉澱下來的龐大知識體系已經成為需要持續發掘的寶藏,如何最大化發揮其知識體系的作用,使得更多醫護人員和患者受益?選擇一家實力強勁的科技公司來開發尤為重要。“在選擇技術合作夥伴時,Mayo Clinic尋找的是一個擁有工程人才、專注力和雲技術的組織來和我們合作,實現在全球範圍內提供數位醫療創新的共同願景。”之所以選擇Google,Mayo Clinic資訊長Christopher Ross給出了這樣的理由。

作為科技巨頭,Google早已在醫療健康的多個細分領域佈局。母公司Alphabet旗下就有Verily 、Calico等子公司涉足醫療,Verily 通過可穿戴設備收集數據用於醫療保健,Calico專注於研究抗衰老以及與年齡有關的疾病。Alphabet旗下的風險投資機構Google Ventures則加快在醫療保健公司的投資速度。

聚焦到Google公司身上,在2018年組建了新部門Google Health,整合內部分散的醫療健康項目,還將頂級人工智能企業DeepMind的健康業務納入其中。

此外,Google Cloud採取了以行業為中心的銷售方法,其中就有多項針對醫療保健和生命科學的解決方案。

從Google和Mayo Clinic公開的信息來看,此次十年合作主要涉及Google Cloud和Google Health兩個部門。

Google Cloud:需要加碼重磅項目

Google 的雲端業務由來已久,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均為個人業務。

2015年,Google Cloud正式進軍企業雲端運算服務領域。此時,Amazon已經在雲端運算市場有所建樹。為了更好地爭奪市場,Google Cloud重金挖來雲端運算公司VMware的聯合創始人Diane Greene擔任CEO。

彼時,Google Cloud產品覆蓋至運算、存儲和數據庫、網絡、大數據、物聯網、機器學習、身份驗證與安全、管理工具、開發者工具等九大方面。Diane Greene在任的三年時間裡,拉來一批知名大客戶,但Google Cloud仍存在程長乏力的問題。

AI能力是Google Cloud的特色。外界認為,論AI技術,Google 肯定實力強,但問題在於客戶最看重的並非是這一點,安全、穩定、性價比才是客戶最需要的。

2018年,Google Cloud經歷了頻繁的高階主管變動,營運長Diane Bryant離職,人工智慧機與機器學習的高階主管李飛飛、李佳離職,就連CEO Diane Greene也在2018年年底離職。

綜合多項調查數據來看,目前全球雲端運算市場佔有率中,Google Cloud遠低於競爭對手AWS和Microsoft Azure,Google急於要在這一領域分得更多蛋糕。

經歷了一番波折後,Google Cloud今後的打法是怎樣的?2019年,前甲骨文高階主管Thomas Kurian進入Google Cloud 擔任CEO,推出了以下策略:

三大功能為企業提供數位化轉型

今年4月,Google Cloud年度盛會Next'19召開時,Thomas Kurian在主題演講中闡述了Google Cloud為數字化轉型提供的三項重要功能:

第一,高規模、高度安全和可靠的基礎架構,包括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尖端運算、存儲和網絡。

第二,數位化轉型平台可大規模管理數據,開發和現代化應用程序,理解和分析數據,與人協作並以有意義的方式利用新的AI功能。

第三,一系列行業特定的解決方案,為醫療保健、零售,媒體和娛樂以及其他行業提供新的數字功能。

近年來,數位化浪潮席捲各行各業。醫院尋求為患者提供新的護理方式,零售商需要優化其線上線下的購物體驗,金融服務組織正在構建新的交易平台等等。

Google Cloud 認為,要通過兩種方式加速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即: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推出開放平台,兼容競爭對手

Google Cloud Next'19大會上,Thomas Kurian 還宣布了重磅消息:推出開放平台Anthos。Anthos是一個託管平台,可在第三方雲上運行,包括最大的競爭對手亞馬遜AWS 和微軟Azure,運行其託管容器服務的客戶可以用來管理多個雲或混合雲部署。與對手的雲服務兼容,顯示出谷歌想方設法使其產品與競爭對手合作,以滿足客戶需求的努力。

Google Cloud希望Anthos 能幫助那些厭惡修改舊應用程序的潛在客戶,他們可以將這些應用程序遷移到谷歌云中,而無需頻繁修改代碼。同時,客戶無需經過複雜的處理,就能讓代碼在其他雲服務上運行。

Anthos看起來像是一把雙面刃,雖然這樣做有可能會幫助Google Cloud 迅速提高份額,但與此同時,這種開放策略也可能變相為對手增加客戶。平台的推出,足見Google Cloud 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已經開始放手一搏。

以行業為中心定制解決方案

為了改變以往對客戶需求了解不夠深入的情況,Google Cloud開始採取以行業為中心的銷售方法,將其專業知識定制為針對垂直行業的解決方案。Google Cloud官網顯示,可提供教育、能源、金融服務、遊戲、政府、醫療保健、生命科學、媒體和娛樂、零售等九大行業的解決方案。

Thomas Kurian還在Google Cloud Next'19上公佈了關鍵行業的新客戶,在醫療保健領域就有美國癌症協會、醫療資訊技術公司BrightInsight、醫藥批發商Mckesson和糖尿病遠端醫療公司Virta Health。

今年9月,Google Cloud收穫了Mayo Clinic這個合作夥伴,無疑又增加了“朋友圈”的重量級。儘管雙方目前未公開交易的財務條款,我們無法從公開資料看到合作給谷歌云帶來的直接收益,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合作順利,必然是可以形成示範效應的,為Google Cloud的創收帶來積極影響。

Google Health:AI增強技術實力

為了整合內部的健康業務,2018年11月,Google組建Google Health。新部門組建後,Geisinger健康系統公​​司前CEO David Feinberg進入谷歌,擔任Google Health的負責人。

吸收頂級人工智能企業技術實力

Google Health的業務整合很快開始開展,同樣在2018年11月,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DeepMind公司的Streams團隊合併到Google Health。DeepMind是全球頂級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公司,Streams是其開發的幫助醫生更快識別和診斷患者病情的移動APP。

今年9月,DeepMind的健康業務DeepMind Health整體併入了Google Health。此前,DeepMind Health與Moorfields眼科醫院、倫敦大學學院醫院、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等開展合作,其AI技術已經在眼科疾病檢測、提升癌症治療方案設計效率、預測病人病情惡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DeepMind Health加入Google Health以後,能夠利用應用開發、數據安全、雲存儲和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等專業知識來構建支持護理團隊的產品並改善患者預後。

這裡不得不為DeepMind劃個重點。DeepMind成立於2010年,總部位於英國倫敦,擁有700多名員工,研究方向是開發通用自我學習算法,2014年被Google以4億英鎊的價格收購,2015年Google組織架構調整後,成為Alphabet旗下的子公司。

DeepMind擁有頂尖的AI研究團隊,從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招攬了大量人才。DeepMind發表的論文在研究領域裡備受推崇,而且涉及深度增強學習、貝葉斯神經網絡、機器人學、遷移學習等,領域非常廣泛。

DeepMind Health業務併入Google Health,為後者在AI產品研發上增添了強勁實力。

“Google已經是一家健康公司”

今年6月,David Feinberg執掌Google Health半年多以後,在Google 博客發布了一篇訪談,David Feinberg聊了自己的感受與計劃。

“我認為Google已經是一家健康公司。”David Feinberg稱,縱觀Google的產品,已經開始關注人們健康的各個方面。搜索幫助人們回答日常健康問題,地圖幫助人們到最近的醫院,其他工具和產品正在解決與健康相關的問題,例如讀寫能力、安全駕駛和空氣污染。“我很高興能夠利用Google的優勢,用它的優秀人才、神奇產品為健康做更多的事。”

David Feinberg認為,過去幾年,醫療健康領域的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應對,Google和Alphabet投入了大量精力來增強自身優勢,並將用戶、患者和護理提供者放在首位,但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AI在Google當前大量的健康業務中佔據重要地位。對於AI研究的下一步,David Feinberg表示,人工智能毫無疑問將推動下一波能夠改善醫療保健諸多方面的工具,Google Health將繼續與研究人員和醫學界分享成果,收集反饋意見,並確保能切實能為病人、醫生和護理人員增加價值。

從David Feinberg的言談中可以看出,AI將在Google以及Google Health的業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不過,自Google Health組建以來,Alphabet暫未在業績報告中單獨列出健康業務的表現,我們暫時無從判斷這個業務板塊的經營情況。

一方面,有可能是Google Health直接產生的營收較少,大部分營收仍體現在其他業務中;另一方面,也可能是Google Health的整合還未徹底完成,交叉的健康業務還未完全剝離出來。但基於這一調整,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在Alphabet的業績報告中看到健康板塊的身影。

國內科技企業的四個參考點

在國內,以BAT為代表的科技企業也在醫療領域做了深入佈局,且為醫療相關機構或企業提供數位化轉型服務。由於國內外的醫療體制不同,各家企業的戰略佈局也有差異,很難就某一項業務進行直接的複制。

不過,如果從此次戰略合作出發,結合Google的醫療佈局,我們認為,有幾個共性的點值得國內科技企業關注和思考。

1、業務整合與組織架構的優化

跨界佈局醫療健康的巨頭不在少數,一家公司可能涉足醫療健康多個細分領域,且開展這些業務的時間也不可能統一,長期下來,就可能形成業務交叉或重複的情況。只有對組織架構進行合理優化,才能更好地推進既定戰略。

早在2008年,谷歌就推出了在線健康信息平台Google Health,但在運行4年後就關閉了,主要是由於產品影響力不足、使用人數過少,難以為繼。

2015年,谷歌對企業架構重組、成立母公司Alphabet後,不僅Alphabet旗下有Verily、Calico、DeepMind等公司涉足醫療健康,Google的搜索部門、雲業務部門、AI研究部門Google Brain、Nest家庭自動化部門和Google Fit可穿戴設備部門也有涉及醫療健康的業務。

谷歌的做法是,組建新的Google Health部門。據媒體預測,Google很可能藉助Google Health在五大方向上發力,包括:促進家庭健康、通過運輸解決醫療保健問題、利用大數據來對抗疾病、發明下一代可穿戴設備和跟踪器、成為AI的世界領導者。這五大方向滲透了醫療、居家、交通等多個場景,串聯起此前分散的醫療健康業務。

業務分散勢必面臨各自為戰的境況,缺乏統一、清晰的戰略目標,也可能造成統籌部署以及部門間的協調效率低下。若要在某一領域重點突破,將這些分散的業務進行有機組合至關重要。

2、強有力的醫學專業管理者

醫療健康是一個專業程度極高的行業,科技企業在涉足時,那些在臨床一線經過歷練,並對臨床需求有著深刻理解的專家不可或缺。

Google當然不缺一流的軟件工程師和醫學專家,但可能缺乏一位臨床醫生出身,而且具備管理大型醫療集團經驗的領導人。谷歌的做法是,挖來Geisinger健康系統公​​司前首席執行官David Feinberg擔任負責人。

David Feinberg在醫院管理、醫療保健、患者保障領域頗有建樹。他曾在Geisinger推出ProvenExperience計劃,即病人若對醫療服務不滿意,可選擇退款,這在當時的醫療界頗有影響力。

據媒體報導,這項不可思議的計劃推出後,不但沒有為Geisinger帶來消極影響,反而節省了大筆的宣傳費用、顧問費用,患者退款逐年減少。

David Feinberg曾連續兩年榮獲Modern Healthcare頒發的最具影響力的醫療保健人員、最具影響力的醫師高管和領導者獎項。自2012年以來,他還被列為貝克爾醫院評論名單上的“醫生領導者”。

今年9月,Alphabet又聘請了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局長(FDA)Robert Califf擔任健康戰略和政策負責人,並將於11月18日開始開展工作。自2017年以來,Califf一直在Alphabet旗下Verily擔任顧問。

Robert Califf是著名的心臟病專家,除了在FDA任職的幾年時間,Robert Califf均就職於杜克大學,創建了杜克大學健康數據科學中心Duke Forge,還是全球最大的學術研究機構杜克臨床研究所的創始董事。

以上兩位重要人物,均有著深厚的醫學知識背景。同時,David Feinberg又擅長醫院管理,Robert Califf又有著學術研究、政策研究資歷,還有政府監管部門的工作經歷,二人給Google帶來的經驗和資源是專業化、多元化的。優秀的管理者當然有更大概率帶領一個團隊走得更遠,但管理者是否能與企業充分融入,關係著戰略執行是否順暢。兩位大人物在Google Health能否有一番作為,我們也拭目以待。

3、AI產品的商業化:需求至上

各行各業都認為AI領域潛藏著存在著巨大的財富,AI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投入大量資金去挖掘這些機會。如今,無論是科技巨頭,還是眾多專注AI的企業,均有大量產品已進入落地階段。但是,技術成功不代表商業模式的成熟。

AI的商業化是個普遍存在的難題,在有著專業知識壁壘的醫療領域,更為突出。AI產品盈利能力受限,尤其是AI+影像產品難以尋找付費方,主要在於產品對醫生來說並不是剛需,有了是錦上添花,沒有也不耽誤正常工作。

以DeepMind為例,儘管這家公司在技術上已經處於行業領先地位,但在商業化方面,仍處於尷尬境地。公開資料顯示,DeepMind在2016年虧損1.235億英鎊,2017年虧損3.02億英鎊,2018年虧損4.7億英鎊。前文提到,今年DeepMind Health已經併入Google Health,這一動作,也被視為DeepMind Health實現商業化的機會。

本次Google和Mayo Clinic的合作,AI是重點。為了工程師可以與研究人員、醫生和數據科學家緊密合作,Google將在羅切斯特Mayo Clinic附近專門開設新辦事處。

目前,Google在北美已有26個辦事處,專門為Mayo Clinic開設辦事處,足以見其對合作的重視。近距離的緊密接觸和交流,AI產品的開發有望與醫療場景更貼合,更尊重一線醫護人員的需求,擊中醫療痛點,進而在商業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我們期待未來能從Google公開訊息或業績報告中看到這樣的數據。

4、避免同質化競爭

Mayo Clinic的肺病醫生Steve Peters在宣告合作關係的視頻中說,Mayo Clinic希望使用技術更好地管理患者的手術後,以及在醫生預約後使用家中的可穿戴設備,並且與Google合作改進這些技術工具。

“與病人和醫師的直接接觸,以及外科手術和程序操作,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們越來越多地希望尋找工具,使我們能夠在需要隨訪但不需要病人親自來的情況下,管理患有慢性疾病和復雜疾病的病人,避免他們長途跋涉回到羅切斯特。”Steve Peters說。

此外,Mayo Clinic還將使用Google技術開發具有AI功能的數位診斷技術的虛擬護理,並增強其進行醫學研究的能力。

也就是說,雙方在AI技術的應用合作上,至少可能涉及慢病管理、診後隨訪、虛擬護理等場景。此外,谷歌DeepMind的AI產品還涉及眼病篩查、疾病預測等領域。Google產品的多樣化,能為合作夥伴帶來全方位、系統化的解決方案。

(來源:動脈網)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