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企業才是大金主!貢獻全球新創投資案「七成」銀彈
2019-11-13

近十年全球新創環境風起雲湧,大企業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根據台杉投資剛發布的「2019產業新創投資白皮書」中指出,全球新創投資從 2011 年的 650 億美元,成長至 2018 年的 2550 億美元;其中,企業早成新創投資的主力,從 2011 年僅占不過半的 220 億美元,到 2018 全年企業投資超過 1800 億美元,扮演主要推手角色。

台灣企業參投新創踴躍,但仍不及國際水準

不僅國際企業投入新創產業的投資與培育,台灣近年來十分熱絡的新創環境也與企業積極投資有關。

台經院 FINDIT 團隊紀錄 2015-2019 年的台灣新創投資案,發現其中有超過五成由企業創投所投資; 2018 創業大調查中,數位時代也觀察到台灣許多大企業紛紛宣布成立相應的加速器計畫,如精誠資訊結合客戶轉型升級需求成立「加成器」;中華電信除進駐矽谷創業加速器 Plug & Play ,直接出手投資新創參投台杉創投的水牛一號物聯網基金,並攜手 PChome 成立「中華網家一號」的基石創投,隨後也成立了 5G 加速器。

2014 年至今,台灣新創生態系日趨成熟穩定,政府的積極作為包含法規調適、各項發展計畫、促進國際鏈結甚至直接與間接投資,一連串的參與功不可沒。中央政府大力推動企業參與新創事業,從媒合新創與企業共創,間或開始鼓勵企業參與投資、成立加速器。行政院甫拍板的林口新市鎮投資抵減,更是少見中央與地方聯手推動產業與新創的傑作,這項由新北市政府提出,經內政部、國發會審查,並由行政院確認的產業減稅優惠,針對林口新市鎮投資影視文創、數位經濟與新創產業,可最多分四年抵減 15% 營所稅的政策,對經濟部改建世大運選手村的林口新創園所進駐的加速器與新創大有助益。

然而與國際相較,台灣新創投資個案的交易規模仍不及全球的平均水準。台杉投資觀察指出,台灣的新創投資多集中由少數企業所為,多數企業對新創投資較為陌生,也很少成立專屬的投資團隊或企業發展部門評估投資或合作。AppWorks 創辦人,時任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更直接點出,企業要決勝未來,關鍵在執行長下有專門負責中長期戰略的「企業發展」部門,才有能力協助企業與時俱進,抓住下一波成長。相對於直接或間接投資,企業成立加速器往往成本較低,同時可帶來曝光,化被動為主動吸引擁有人才與技術的新創團隊,甚至帶給客戶新價值的方法。

投資、合作樣樣來,新創成企業轉型「加速劑」

今日,幾乎所有中大型企業都面臨諸多挑戰。

少子化與高齡社會直接導致技能工作者短缺,數位科技成熟也出現了許多顛覆產業的競爭者。

根據統計,在 1958 年的企業平均可以存活長達 61 年,隨時代演進,如今的企業存活期只剩下平均 18 年。幾乎可說,任何領域的企業都需要積極備戰,透過創新來迎戰數位化的未來。

許多企業開始透過提高研發預算,加快腳步因應科技的席捲威脅,但許多公司仍舊難以跟上技術進展;龐大的組織與冗長決策流程是導致內部研發速度緩慢、成本倍增的主因。

企業開始尋求各種方法協助組織革新,同時活化集團的成長動能。通常,他們運用不同的手段,例如:收購其他公司、建立內部創業機制、成立部門研究外部新創、與新創直接試行合作、成立加速器或企業創投部門來推行內、外部創新。

不同的手段適用於不同的目標,就算都是收購,策略上也可能大不相同,隨收購與被收購方分別所處的市場、擁有的資源等,乃至收購後--兩組織之間的運作與決策都可能為收購成果帶來變數。

企業成立投資部門可以有很多不同做法:一方面可以策略投資有助母公司本業的新創,也可以以財務目標為導向投資集團內外的不同事業體。同時,可以透過投資外部 VC,扮演「 Fund of fund」 的角色,借助外部專業創投團隊尋求可投資的新創標的。隨著母企業的策略、承諾與資源,可自行成立團隊尋找可投資的新創,取得帶來破壞式創新技術的成長機會。

(來源:數位時代)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