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動態
平均7~9年才成功 醫材創新鎖定高單價保險市場
2020-11-09

由體外到體內、由大傷口到小傷口、由片段式到連續性的醫療科技持續發展;精準健康和精準醫療都已能透過醫療物聯網科技來協助達成。然而,在科技逐步到位的過程中,商業模式、拓展台灣醫療科技量能至國際的策略也顯得更加重要。

腹內壓力感測技術 增益醫院和居家醫療

推出壓力感測膠囊近端監測吞服科技的長庚醫院外傷急症外科副教授廖健宏分析,感測續航力達144小時的膠囊,端看病人腸胃蠕動,約莫8~40多小時即會排出體外;拋棄式設計的膠囊本身不會發熱,使用設計上能夠讓使用者選擇,和放置床旁邊的床沿型標準接收器相連,或是用手機接收訊號,或是配戴在腰間的腰帶型,期望未來不僅在加護病房(ICU)使用,也能夠在居家醫療、長期照護、腸道壓力異常、腸蠕動不全等場景派上用場。

剛完成動物實驗的團隊設計目前得到2020未來科技獎、國家新創獎,正在準備法規文件,同步申請FDA與TFDA醫材認證;未來將從美國的急重症病人、內外科加護病房臨床試驗開始。未來的市場也鎖定諸如美國等擁有一些願意給付高單價保險項目的國家。

生態與醫療體系支持 生醫創新走更穩

廖健宏坦言,這次的近端監測吞服科技是2018年就有的點子,然而從發想到完成動物試驗,就耗時2年,也很感謝十分支持科技創新的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及各級長官;在智慧醫材創新的過程中,從電路板、天線、供應商、原型品都是學習過程,團隊、執行單位也都在密切交流和討論。

台灣雖然是智慧製造業與資通訊大國,然而,智慧醫材開發都是小批量,需要找到能夠配合的供應商也不容易,壓力感測膠囊一次大約設計與生產約50~100顆,每一版本也都有不同設計,目前大約到了第七個版本;遇到中美貿易戰,台灣電路板公司產能全滿,生醫新創有時也會遇到無人協助的狀況。

不過,深知醫療科技創新平均需要7~9年以上才能成功的廖健宏也表示,在技術、驗證、商品化的路上,逐漸看到成功的曙光,也能因此鼓舞團隊與生態系共同前進,也十分感謝科技部價創計畫的支持,讓臨床的需求有機會落實。

(原始網頁,DIGITIMES/蔡騰輝)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