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觀念平台》為台灣經濟發展裝上新引擎

[工商時報  施顏祥經濟部長] 2010/11/16 

台灣產業歷經數十年的發展,不但以優秀的製造能力在國際供應鏈搶下一席之地,結構也逐漸發生變化,從早期的傳統民生工業轉為以資訊電子產業為主。近年來,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國際經貿情勢的變動更為快速,加上今(99)年6月與中國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雙方市場將逐步開放,我國產業勢必面對更激烈的競爭,如何掌握商機,是每個企業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無論是整體經濟或產業發展,都受到國際經貿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先從區域經濟整合的風潮談起。近年來,各國相當熱衷於簽署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也就是外界所稱的FTA,其中與我國最切身相關的,就是「東協+N」等區域經貿協定的陸續生效實施。如果台灣不能加入區域整合經濟圈,將會被邊緣化。

再來,我們要談到新興市場的崛起。金融海嘯發生後,中國大陸、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快速復甦,不但取代已開發國家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主力,其龐大的中產階級人口,也將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新興消費市場,值得好好掌握其中所蘊藏的商機。

第三,是兩岸經貿的演變。近幾年,中國大陸一直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與貿易順差來源。ECFA的完成簽署,不但是兩岸經貿關係的一大突破,也使台灣向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邁開了一大步。未來,兩岸經濟將從單向的投資經營模式逐步轉為雙向競合關係,許多經貿議題可以透過正常管道處理,政府所提供的資訊與協助也更為明確、具體,企業在外單打獨鬥的狀況將獲得改善。

第四,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台灣因為資源有限,造成結構上幾個特殊現象,一是發展動能集中於資訊電子產業,二是生產供應鏈集中於中間原料及零組件,三是產品結構過度傾向大量製造且附加價值不高的產品,只要成本增加或價格下降,馬上壓縮利潤,因此企業必須加快結構轉型的腳步。

目前我們在思考台灣產業未來走向,有幾個政策思維上的重大轉變。第一,是必須因應經貿自由化的來臨。ECFA開啟台灣進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大門,在獲得更多海外市場進入機會的同時,也必須面對國內市場開放的衝擊,我們要自問,國內社會是否準備好因應新一波經貿自由化?準備好,才能接受外來的挑戰。

第二,製造與服務雙引擎發展策略。台灣靠製造業起家,長期以來,「生產製造」一直是支撐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這就好比一架單引擎的飛機,雖然也可以飛得很好,但如果只有「生產製造」作為它的動力,終有一天會面臨瓶頸。因此,我們希望為台灣經濟裝上第二具引擎-服務行銷,推動產業朝「生產製造」與「服務行銷」並重的方向發展,相互分工支援,台灣經濟才能有突破性的成長。

第三,運用「軟實力」來優化產業結構。在投入方面,將從單一專業人才、有形資產投資及製程技術提升,轉為注重跨領域人才、無形資產投資、發展系統性產品及應用服務;在產出方面,則從過度集中的產業及產品結構,轉而發掘多元成長動能及差異化產品,以強化產業競爭優勢。

我們都知道,產業的升級轉型是一項大工程,需要長期的關注與努力。而針對產業現況與特性的不同,我們在推動策略上,將分三個方向來規劃。

首先,是鼓勵傳統產業廠商,從著重硬體設備的投資,擴大至研發、軟體、專利權、品牌形象及人力資源等無形資產的投入,同時導入ICT技術及設計、美學加值,促使傳統產業在質與量上全面升級。

在新興產業部分,除生物科技、觀光旅遊、綠色能源、醫療照護、精緻農業及文化創意六大新興產業外,近來更積極推動雲端運算、智慧型電動車、智慧綠建築與發明專利產業化等四項智慧型產業,透過前瞻性技術、跨領域整合及應用服務的發展,擴大新興產業產能。此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動「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國際化」。在製造業方面,將強化流通運籌、品牌行銷及專業服務;在服務業方面,則以資訊與流通科技的運用為基礎,朝系統專業與客製化方向發展,以提升整體產業附加價值。

在今年,國內經濟環境已有若干重大突破,扮演產業發展推手的「產業創新條例」立法通過,加上ECFA簽署,台灣產業的機會與空間正逐步擴大,所面對的競爭與挑戰也將更趨激烈。目前,經濟部正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工程,透過研發、品牌、人才等軟實力的投入,全方位發展傳統產業、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及重點服務業,以打造台灣產業新優勢,開創台灣經濟關鍵的「黃金十年」。


[資料來源:WiseEnterprise]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