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新興市場 下個生技利基

[工商時報 記者 杜蕙蓉]2011/10/03

首檔台灣生技創投基金(TMF)正式成軍募集,儘管有張有德和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的雙光環加持,一般預期可掀起募資熱潮,但是在政府法規嚴苛,限制又太多下,反倒有創投業已決定另起爐灶,不想與政府的國發基金共舞,而自行募集創投基金。

在強權和新興國家都已將生技產業列為是未來振興經濟的指標性產業,而大舉投入資金扶持下,已經嗅到產業脈動的國內生技業也急起直追,而旅居國外的生技專家更是大聲疾呼,希望政府拿出魄力趕搭此班產業和國際接軌的末班列車,創投業應如何共襄盛舉?台灣生技的創業方向?面臨歐美經濟不振,金融風暴隱憂疑慮下,創投業的前景如何?都是眾所關心的焦點。

為此,生技版特邀請坐擁華人生技創投龍頭寶座,旗下7檔基金規模已逾10億美元的VIVO(維梧)創投合夥人孔繁建(以下簡稱孔)和從事生技創投16年,熟稔台灣與國際生技產業趨勢與政策方向的浩理生技董事總經理李世仁(以下簡稱李),進行一場精彩的高峰會談,以下為內容摘要:

問:生技產業目前出現哪些變化?

孔答:生醫產業目前是存在幾個迷思,除了醫改政策大幅降低醫藥消費支出,新藥研發花費的資金愈來愈龐大、風險增加、成功率也降低。

而且,過去很多藥廠投入大筆費用開發癌症新藥,而實際上新藥也只有約20%∼30%有效,且只能延長幾個月的壽命,現在美國每年約有1,200萬個癌症病患,預估到2020∼2030年即達2,400萬人,若以每年需花費10萬美元估算,其花費的金額將是多麼龐大!而如此巨額支出,卻只是延長幾個月的生命,這樣的創新開發有意義嗎?

另外,像愛滋病用藥已多達40餘種藥品,且必須是要用雞尾酒療法,如果開發了一個新藥,也無法馬上取代或用於治癒,因此很多藥廠對於是否要積極投資新藥已有疑慮,加上美國FDA審查愈來愈嚴格,新藥開發確實難度愈來愈高。

李答:這是經濟與道德的爭議,各國健保支出都持續成長造成鉅額虧損與國家財政極大負擔;美國5%的重病患者多是末期,花費總醫療費用的60%。若是癌症藥僅能延長幾個月壽命,這種醫療支出與投入新藥開發費用,是否值得?這2∼3年確實引發廣泛討論。

問:歐美陷入「二次衰退」陰霾,現在大家對明年景氣看法相當保守,對創投產業是否會有影響?未來的利基市場?

孔答:明年的混亂是可以預期的!創投業的辛苦是必然的,市場震盪愈大,IPO就愈慘,像2007∼2008年的金融風暴,市場上沒有一家公司IPO,我預估3年內,創投業大概只有一半能存活,至於利基市場還是新興市場較有機會。

李答:明年景氣當然是動盪,眾多複雜的困境都像慢性病,都需要慢慢治療、逐項調整。但全球資金仍相當寬鬆,資金若要進入,生技類股變成最佳選項,因生技技術已發展了20餘年,公司營運模式、產業發展模式,都已有很多成功範例。資金資源轉入利基市場、注重在地特色價值與生活相關的生技業絕對是必然趨勢。

市場而言,歐美市場都面臨衰退困境、皆有更大問題要克服;新興市場則較具成長性,例如最近沸沸揚揚的金磚四國要出手救歐洲的議題,就是最佳例證。台灣生技業當然亦是鎖定新興市場,畢竟我們位處大中華區,具備地理優勢。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