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中國新聞>生物科技行業外企擴張遇人才瓶頸

[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 羅倫 ]2011/10/11

近期,一些生物科技企業的負責人在招聘過程中發現,一方面是能夠迅速進入企業崗位角色的畢業生很難找;另一方面,巨大的投入背後還蘊藏著人才流失的風險。

“普通的畢業生不僅要有良好的理論和技術素養,同時也要能實實在在理解市場的需求和企業價值,要達到熟練參與企業生產、運作,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水平還需要企業的極大投入和培養”,行業內知名企業凱傑公司的亞太區總裁施晨陽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更為嚴峻的是,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經驗人才,還極有可能被‘挖走’。”施晨陽坦言。

“我讀到過的許多生物技術的專利陳述都有點像‘八股文’,很少有助理可以寫出非常流暢的專利申請。”美國阿拉巴馬州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院華裔研究員韓健表示。

韓健告訴記者,一般的助理不是僅讀過法律相關專業,就是只學過生物學等相關課程,因此,“短腳書生”寫出來的申請很難面面俱到。而在美國,專利的讀者又分有四類:專利審查員,試圖重複技術的從業人員,法官和陪審團成員。“如果打起官司,專利申請文獻首先就得讓陪審團成員看懂,否則贏官司的希望都不大。所以,書寫專利申請就非常重要。”  曾有過相同遭遇和感觸的還有其他許多有多年海外工作經驗的科學家。他們告訴記者,國外有很多原來讀生物、計算機專業的人,畢業之後再去讀管理、法學等專業,成為了“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比如,在新西蘭的奧克蘭大學,生命學院設有一個雙學位課程,這一針對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MBA課程,主要是適應新西蘭與澳大利亞未來生物產業發展以及中小企業的需求。然而,在我國,這方面的人才就頗為緊缺。

“雖然我國生命科學學科目前每年有四五萬名畢業生,但是由於生物學科仍然採用傳統意義的學科分科和專業分支,教育模式和知識結構並沒有相應更新。”上海芝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廖碧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全球生物科技行業,包括制藥、制備在內的企業目前都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發展。印度與中國等新興市場早已成為歐美生物科技企業發展的重要陣地,約從2002年開始,歐美大型生物制藥類企業就陸續進入中國。資料顯示,2001年,中國在世界上生物學論文的比重只有0.89%,排在世界13位;而2007年,我國就已經排到第二位。

在急速的擴張過程中,該類外企的人才戰略也因短缺問題,從早期的 “總部派遣”向“本地聘用”發生了改變。

專業從事生物科技類人才招聘的國內某網站負責人龔偉估計,我國在生物技術領域中,上游的“理論型人才”或許僅比國際水平落後3到5年,而下游的操作型復合型人才卻至少相差15年以上。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