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
IBMI
  中研院新科院士 余淑美︰生技上游專利 台灣應速掌握
[自由時報 記者 湯佳玲]2012/12/31 中研院新科院士、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左圖,記者湯佳玲攝)認為,台灣食用進口基改產品已經十多年,卻不允許自己生產基改作物,是兩套標準。生物科技牽涉到專利,越早進入越能掌握上游專利,台灣不能只是觀望,等到基改產品普遍被接受再跟進,就已經來不及了。 余淑美小時候祖父母在台中鄉下種稻為生,她寒暑假期間必定幫忙送點心到田間給幫忙插秧、除草,和收割的農人,自小與大自然為伴,埋下她日後成為水稻基因轉殖與功能研究專家的種子。 稻農家的女兒 提倡基改優點 余淑美一九九三年成功完成全球第一個利用農桿菌轉殖水稻基因,目前廣為各國應用。利用基因工程方法讓稻稈更短更壯,使用更少灌溉水及肥料、結穗數量更多。她的成就也受到比爾.蓋茲基金會的青睞贊助,希望能提高水稻光合作用的效率及產量。 余淑美獲獎無數,不論是發展中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花喇子模國際科學獎、行政院傑出科技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學術獎等皆榜上有名。她笑說:「還好沒有太早當選中研院院士,比較有時間專心做研究。」 勿等基改普及後再發展專利 非常關心農業的余淑美認為,台灣農業太傳統,應該要更積極發展高科技融入傳統育種,以提高國際競爭力。基改作物是全球趨勢選項,是維持糧食安全及環保的重要策略。 她解釋,基因改造不是農藥、防腐劑、色素或瘦肉精等化學物質,累積後會危害人體;它的成分是蛋白質和核酸,吃下肚後就被腸胃消化當營養吸收,不會留存在體內,唯一須注意的是有特殊過敏體質的人,但可透過標示選擇。 她說:「台灣分子育種能力很強,卻被扣上基改食品有風險的大帽子,到了政府這關完全卡住。」她強調:「台灣應該要有是否發展基改作物的討論空間,更要有科學根據證明有健康風險。」 余淑美建議,基改作物至少可以先從非開放空間的溫室、網室或隔離田,開始種植一些可做為工業、醫藥及其他特殊用途的高價值作物,就不會有與非基改作物混雜一起的疑慮。「許多化學工廠生產毒物,即使電子業也產生更多金屬污染與廢水,靠的就是管理;一味阻擋基改作物反而阻礙台灣農業生物科技的進步。」 喜歡大自然的余淑美,退休後最想做的事就是「到鄉下協助農民爭取權益,弄一塊地種菜。」她也說:「基改作物有少用農藥、肥料、灌溉水,及提高產量的優點,政府應該讓農民選擇是否接受種植基改作物好處的權利。」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